为清除“污染围城”,营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昨日,我市全面启动了“污染围城”集中整治工作,“垃圾围城”问题被列入整治重点。那么,当前我市“垃圾围城”现状如何?有哪些突出问题亟待整治?“垃圾围城”整治如何破题?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昨日记者采访了市“污染围城”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市城区“污染围城”整治工作第一督导组相关负责人。
我市每天约产生800吨左右生活垃圾,这些生活垃圾基本都能得到较好地处理。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市每年新增建筑垃圾数量不断增多。来自市城管局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市重点工作建设以及“双违”整治拆迁、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一次性建筑垃圾,尚未清理的大约还有500万吨。目前,保守估计,我市每年新增建筑垃圾数量为200万吨,高峰期能达到280万吨,而且这个数量呈不断增长态势。
“如何应对‘垃圾围城’问题,关系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而当前整治‘垃圾围城’已成为巩固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提升‘双创’标准的必然要求。”市“污染围城”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城管局局长杨廷中说。
分析“垃圾围城”的原因,市城区“污染围城”整治工作第一督导组组长李文闯坦言,就我市而言,一方面,建筑垃圾源头管控不力,不少建筑工程对建筑垃圾缺乏妥善处理,遗留下来形成较大的垃圾堆。另一方面,建筑垃圾运输市场混乱,一些无牌无证、套牌假牌、无资质的“黑车”在利益驱使下野蛮运输、私拉乱倒,导致垃圾“搬家”现象严重。此外,一些单位和部分居民求方便、图省事,往往把产生的生活垃圾随处堆倒在建筑垃圾上,久而久之形成比较明显的混合垃圾堆。
那么,“垃圾围城”整治如何破题?杨廷中说,首先要着力解决城中村、公路线沿、绿化带等重点部位积存的各类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实现场干地净。各城区和修武县的生活垃圾统一运送到焦作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进行填埋处理,其他县(市)分别送到本辖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建筑垃圾和渣土分别运送到各县(市)区指定消纳场进行处置。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问题,避免走“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老路。
解决“垃圾围城”问题,要立足解决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这涉及住建、城管、发改、工信、环卫、土地等多个部门,需要我们从政策、科技、综合利用三个层面,抓住建筑垃圾管理的源头、运输、消纳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建筑市场准入许可、建筑垃圾源头管控、运输市场许可经营、消纳场所专业处置的管理新模式,形成“源头控制有力,运输监管严格,消纳处置有序,执法查处严厉,道路保洁及时,管理长效有序”的建筑垃圾管理机制。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开展专项整治、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源头管控、规范运输特许经营、扶持好终端处置、加强联合执法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那么,如何强力推进“垃圾围城”整治工作?据了解,为扎实推进集中整治工作,我市成立了市城区“垃圾围城”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督导组,负责对各城区及区域边界向外扩展2公里涉及武陟县、博爱县、修武县交界地带范围内“垃圾围城”“堆料围城”“冶炼(土小)围城”等整治情况进行督导。其中,第一督导组负责督导“垃圾围城”治理工作。昨日,记者在第一督导组办公室看到,该督导组已全面开展工作,督导人员正在按分工与各城区进行对接,核对问题台账,研究制订督导工作方案。
该督导组副组长杨型旗告诉记者,为强力推进“垃圾围城”整治工作,督导组正在认真梳理汇总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将按照台账列出的整治问题逐条进行重点督导,指导推进整治工作,同时对照整治标准对整改达标的进行销号,对推进不力、进展缓慢的,上报市“污染围城”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批评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