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市容、卫生隐患、资源浪费、违规经营、环境污染……“废品围城”在全国都是一个难题。9月1日,我市从垃圾、堆料、废品、冶炼、涂装五个方面启动“污染围城”集中整治工作,吹响了向“废品围城”宣战的冲锋号。那么,我市废品收购站点分布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怎样破解“废品围城”难题?为此,记者昨日采访了“污染围城”整治工作第二督导组相关负责人。
城市周边的废品收购站点是“废品围城”的主要载体。据了解,目前,我市各城区登记在册的废品回收经营户共有227个,主要分布在解放、山阳两城区,同时还有100多个无证废品收购点和大量的个人拾荒者。一直以来,城区内的废品收购站点都是环境“脏乱差”的“重灾区”、安全隐患的“滋生点”。一些废品收购站点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问题突出,废弃物占路堆积现象严重,废纸箱等废旧物品长期堆积后气味难闻,给居民生活、环境卫生等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尤其是有些废品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随意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遇明火或自燃容易引起火灾、爆炸,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此外,许多废品收购站点还存在焚烧废品现象,不仅严重污染环境,也造成资源浪费。
整治“废品围城”的重点在哪儿?各城区和博爱县、修武县、武陟县对各自辖区、城乡接合部主次干道两侧及城中村内设立的废旧物品回收点、废旧物品堆放场、废玻璃中转场等进行集中治理,重点对污染严重的废机电品、废塑料品、废电子品等小拆解、维修作坊进行环境评估,根据不同特性予以集中清理,清除其在回收、利用、加工等环节的污染源;对污染环境、影响市容、不具备开办条件的废旧物品加工回收点坚决予以拆除取缔。
整治工作必须做到“四个一律”,即对无证营业的废品回收站一律予以拆除取缔;对主城区主次干道200米以内的废品回收站一律限期搬迁;对合法经营、符合要求的废品回收户一律规范管理,做到场所外观整洁美观,地面平整硬化,物品摆放有序、分类覆盖;对废塑料品、废电子品等加工回收点一律进行环境评估,清除其在回收、利用、加工等环节的污染源。
就全力推进“废品围城”整治工作,市城区“污染围城”整治工作第二督导组组长、市工商局副局长张勇告诉记者,该督导组已全面开展工作,按照分工与各城区进行对接,核对问题台账。下一步,该督导组将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进度要求,督导各城区、相关县(市)和单位落实整治责任,并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时间,直奔现场,直接检查,发现一起、督导一起、处理一起,定期通报。
整治“废品围城”难在哪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废品收购站点,城区还有许多个人拾荒者,他们走街串巷,将收来的废品存放在自己的住处,再转手卖给废品收购站点。这些拾荒者多是外地流动人口,且是困难群体,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市商务局行政事项服务科科长田茂盛说:“收购废品是个人拾荒者的谋生手段,对他们‘一锅端’肯定行不通,要为他们谋好后路,也要为百姓的废品处理需求想好出路,这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成真正的民心工程。”
就如何破解“废品围城”难题,张勇认为,在清除散乱无序的废品收购站点后,必须建设一个完整的废品回收网络,规范废品回收网点建设和流动收购行为。首先,要研究制订废品收购点布局方案,有计划地引导经营业户到城区外集中、规范经营,配备必要的环卫设施,对废品收购站点产生的各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处置,从源头上防止废品收购站点异味的产生。其次,要建立属地巡查监管、部门联动执法的“巡查—发现—反馈—处置”长效管理机制,限制无照流动回收人员,规范废旧物品回收市场,坚决查处露天焚烧废品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等行为,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持续美化城乡环境,为美丽焦作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