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决定,从9月1日开始,利用一个月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污染围城”集中整治。笔者以为,整治要收到成效,必须啃下一批“硬骨头”。
“硬骨头”之一是建筑垃圾有效管控、资源化利用问题。来自市城管局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城区尚未清理的建筑垃圾大约有500万吨,这些垃圾通过突击清运可以迅速做到场干地净。问题是保守估计我市每年将新增建筑垃圾200万吨以上,这就要求“污染围城”集中整治必须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避免走“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老路。要真正啃下建筑垃圾污染环境这块“硬骨头”,关键在于解决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把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一方面应从政策、科技、综合利用三个层面,抓住建筑垃圾管理的源头、运输、消纳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建筑市场准入许可、建筑垃圾源头管控、运输市场许可经营、消纳场所专业处置的管理新模式,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私拉乱倒建筑垃圾行为,扭转建筑垃圾运输市场的歪风邪气,对心存侥幸的建筑施工单位和垃圾运输车车主形成有效震慑。
“硬骨头”之二是对“冶炼(土小)围城”和“涂装围城”的整治。城区及周边的小炼钢、小炼焦等“五小”企业,城乡接合部、居民区附近的小皮革、小化工等“土小”企业,城乡接合部镀锌、镀漆等各类露天喷涂作业企业,占道露天加工金属门窗、广告架等喷漆或涂刷挥发性有害气体的加工作坊,数量众多,遍地开花,整治难度大,尤其是一些无证经营的企业,往往背后有“保护伞”,一旦整治压力传导到位,这些“保护伞”就会暗中运作,阻碍集中整治顺利开展。所以,要彻底整治“冶炼(土小)围城”和“涂装围城”,必须按市委书记王小平要求的那样,硬起手腕、敢抓敢管、较真碰硬,不怕得罪人,不怕触及矛盾,坚决掀翻“保护伞”、斩断“利益链”。如果参与集中整治的人员作风不硬、责任不实、执法不公,明里暗里充当“五小”“土小”等企业的“保护伞”,必将为“冶炼(土小)围城”“涂装围城”反弹埋下隐患。
“污染围城”集中整治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只要我们发扬“少说多做,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工作作风,以必胜的信念打一场攻坚战,就一定能够实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让群众生活更幸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