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丹青不负山水情
高三女生直播开学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店名谐音不能走“污”名化路线
僵 持
公 告
通告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 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青不负山水情
——记从我市走出的山水画家宋长发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宋长发近照。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核心提示

  翻阅《中国美术家大系·宋长发卷》,一幅幅写意山水画作,苍茫中潜藏秀润之色,浑厚间不失洒脱之气,画作中富有行草般的书写意,笔墨间流淌采菊人的淡然心……美术界评曰:“宋长发的笔力、笔意、笔性,自有一种朴茂苍郁的独到气象。”

  焦作的山水,滋养出这位山水画家。近日,本报记者走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研究员宋长发,去探寻他所走过的水墨丹青路。

  少小痴迷画纸上

  记者面前的宋长发,没有长发披肩、须髯垂胸的造型,他相貌普通,语气平和,言谈中还不时夹杂着家乡的俗话俚语。

  有画界朋友介绍宋长发时说,大多数人只见其画不见其人。在热闹得像一锅开水一样的北京画界,他总能远离尘嚣,不动声色地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他的画亦如他的人,平寂淡然,萧散离索,然细细品读,或大气磅礴,或秀美隽永,那悠远淡然、意境深邃的画面总让人有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物外之感。

  宋长发1957年出生在我市城区。其父早年在开封市做影楼生意,且喜欢书法、瓷器收藏,所以宋长发自幼生长在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加之受到曾任焦作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焦作书画院院长的堂兄宋志国的影响,宋长发从小就对写写画画有着浓厚兴趣。

  “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差,没有临摹读物,我是见到啥画啥,家里器物上的图案都是临摹对象。暖瓶上的一只大公鸡,我画了无数遍。”宋长发说,小人书也是临摹对象,一本《格林童话》连环画被他整本临摹下来。一次借到一本《怎样画铅笔画》的教材,他如获珍宝,竟连文带图全部手抄了下来。

  16岁那年,宋长发初中毕业后加入上山下乡的队伍。在农村,田野、河流、树木、家畜、农舍、村民,都成了他的素描对象。为了画画,他经常忘了出工,而不出工就没有工分,也就没有粮食,所以他经常靠同学接济的饭票勉强生活。但在他看来,饭可以一日不吃,画不能一日不画,有时白天没有动笔,晚上一定要补上。

  宋长发只顾画画却不爱劳动,这让知青带队干部很恼火:“既然你不愿意下田,就去喂牲口吧!”于是,宋长发成了知青中的“弼马温”。可他仍是埋头画板上,总是忘记按时喂牲口。一天,几头牲口饿急了,挣断缰绳跑到麦田里吃起麦苗来。带队干部撂出狠话:“所有人都能回城,就你不能!”

  5年后,“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宋长发终于告别插队生活,成为焦作电厂的一名工人。

  搜尽奇峰打草稿

  因为拥有美术技能,宋长发在车间工作几个月后就被调到厂里工会搞宣传。平日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画宣传画、给厂里电影院画海报。这种宣传画和海报大都是水彩画,虽然专业性要求不高,但因为喜爱,他总是全情投入。

  一年后,他画的一幅电影海报入选全省电影宣传画创作展。

  2002年,厂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厂徽图案,宋长发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或许是因为对厂子的了解和抱有的感情,他的设计在近百幅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被确立为厂徽。之后,工作服、安全帽、厂区的墙面上,到处都能见到宋长发设计的厂徽图案,他也因此在厂里有了名气。

  “我虽然人在工厂,但心里一直揣着就读美术学院的梦想。”宋长发说,趁着厂领导对自己有所看重,他提出要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的申请。2002年秋,他负笈进京。在中央美院国画系普通班系统学习两年后,他又参加了为期两年的中央美院山水国画高研班学习。

  已过不惑之年的宋长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在中央美院学习的4年里,夜以继日地锤炼绘画技艺。2003年春,宋长发所在班级根据学校安排到安徽渣济写生。正要返京时,不料非典疫情席卷而来,各地禁止人员流动,宋长发和同学们被困在渣济的一个小山村里。当其他人都在抱怨时,宋长发却背起画板一头扎进了醉人的皖南山水中。

  原来画过的一处小桥、溪水、民居、远山的场景,再画一遍时,感受竟然与前一遍有很大不同,甚至彻底否定前者,宋长发对此感到吃惊。于是,他隔几天就再去画一遍。几十天里,他在同一场景4次写生,感到每一次对景物都有新的认知,每一次运用艺术语言都比前一次好。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宋长发感到自己在艺术感悟和表达能力方面登上了新台阶。

  原定20天的写生计划,实际延长到70多天。这期间,他完成110多幅写生画作,部分作品在《美术杂志》上刊登。

  胸中有千山万壑,笔下才有山水精神。宋长发说,写生是对自然事物观察、理解、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越扎实,案头创作的素材才越丰富,灵感和神韵才能多涌现。多年来,宋长发写生的足迹北到长白山,南到五指山,东到雁荡山,西到祁连山。大山深处,古庙里、小学校、村委会、村民的柴房,都是他常借宿的地方,而且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

  写生途中,不仅生活艰苦,还经常遇到危险。有一年,他到山西凌空山写生,居住在潮湿阴冷的寺院长达20天,患上病毒性带状疱疹才被迫下了山。2012年春,他到河北苍岩山写生,背着一块大画板行走在陡峭的悬崖边上,突然脚下一滑,人就跌了下去。多亏那块画板卡到树丛中,他才没有掉进百米深谷。

  太行山水在画中

  虽然写生走过了许多地方,但宋长发认为,太行山是最有质感、描摹对象最为丰富的写生之地。而他的山水画作中,都有意无意中带有太行山水的影子。

  “太行山兼具北雄南秀的特点。在这里,峰、岭、峡、壁一目了然,你能触摸到裸露的岩石,能仔细观察岩石的纹理结构、参差错落,而中国传统绘画所常用的披麻皲、马牙皲、乱柴皲、解索皲、豆瓣皲等数十种皲法,都直接从岩石的自然构造中体现出来。由此你能感悟到,案前的笔法均道法自然,大自然才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山水画。”宋长发说,而这些,在四季植被茂密的南方山脉则是无法看到的。所以,太行山就是一本完整的中国山水画活教材。

  其实,在他担任焦作市山水画研究会会长期间,就经常组织会员走进太行山写生、创作。时至今日,宋长发仍坚持每年几次深入太行山写生,而且一待就是大半个月。

  “太行山养育了我,并滋养了我的艺术生命,激发起我的创作灵感,所以我的笔下总有太行山的影子。”宋长

  发动情地说,“走遍千山万水,太行山水最美。”

  近年来,宋长发把写意山水画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他说,一个画家所形成的独特艺术语言,是与其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直接相关的。而故乡的山水,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和别人不能拥有的亲近条件。正是在不断亲近山水、师法自然的基础上,他才把自然元素转化为自己的水墨语言,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别于他人,形成特有的艺术语言。

  寄情于山水,表现于山水,宋长发近10年来先后在北京、深圳、广州、长春等地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他的山水画作《云深不知处》在中国美协举办的2010年全国美术作品精品展上获得优秀奖,《老家的记忆》入选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大会美术特展,多幅作品分别获河南省第十届美术展银奖、全国电力美术巡展金奖等。

  结合自己的画作,宋长发说,既然是写意山水画,就要更多地体现山水精神和人文内涵,不能过于原始和直白。齐白石先生曾说,中国画讲究“是与不是”,这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太像了是俗物,太不像了是欺世”,他遵照齐白石先生的训示,一直在探索、实践。

  “中国画能走到今天,是中华民族历代优秀画师共同创造、总结、积累的结果,历代先贤们形成了一套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完善且实用的绘画技艺。可是,当今一些学画的人不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而去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再加之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一些青年人对中国画的传统理念和笔法丢弃很多,以至于展览会上能真正体现中国画笔墨精神的作品已不多见。”宋长发对当今中国画坛出现的浮躁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宋长发在北京荣宝斋画院山水画高级研修班担任班主任兼导师助教。他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坚持艺术理想,继承传统的中国画写意精神,用毕生精力去坚守和传承中国画的艺术精髓。

  本报记者 陈作华 见习记者 赵 娟 实习生 周 唐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