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阎河)日前,市人民医院成功实施了一例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该手术充分运用了冠脉切割球囊、双导丝、高压扩张、靶向灌注药物防止冠脉无复流等先进技术,特别是冠脉切割球囊技术,是该院近期重点推出的一项新技术,手术效果明显。
切割球囊是一种特殊的球囊,它将微切割手术与球囊扩张机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相对于普通球囊,切割球囊能够利用集中的、较低的扩张压力,对血管壁进行安全、有效切割,增加最小管腔直径,降低残余狭窄,减少并发症,在复杂冠脉病变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人民医院专家介绍,切割球囊是由3~4片尖锐金属刀片纵向安装在非顺应性球囊表面上的装置。在球囊未到达病变之前,刀片被紧密地包绕在经过特殊折叠的球囊材料之内,不会损伤正常血管。到达病变位置后,切割球囊开始扩张,刀片逐渐露出于球囊表面,然后预先沿血管纵轴方向辐射状切开纤维帽、弹力纤维和平滑肌,形成一个扩开的几何模型。扩张完毕后,再充分利用回吸为负压,使手术刀片完全收在球囊中,避免导管撤出过程中伤及血管。这项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病变中具有能以较低的压力获得充分扩张、对血管内膜不规则撕裂小、对血管损伤小、能减少反应性平滑肌细胞增殖和降低再狭窄发生率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主要适用于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开口病变、分叉病变、小血管病变、钙化病变等。
手术中,在该院心内科一区主任郑海军的指导下,医师杨长宝、曾辉、孙亚超、韩凤杰等密切配合,先将相关的导管、钢丝顺利送到合适位置,再将一个3.0×10毫米带有3个刀片的球囊送到狭窄部位,用6个大气压充盈球囊,展开刀片,纵向切割狭窄的冠状动脉,随后又植入一个3.0×13毫米的冠状动脉支架。整个手术过程大约持续了30分钟,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心绞痛症状消失,恢复至正常人的活动水平。
据悉,冠脉切割球囊是市人民医院继开展冠脉斑块旋磨术、冠脉内超声、药物球囊、靶向灌注导管、分叉病变边支保护技术、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等技术后,又开展的一项新技术。目前,该院已运用此项技术对多位患者进行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影像学及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