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迎来4380名本科新生,其中农村考生700余名,为近年来最多。校本部共录取农村考生近500名,继续保持逐年增长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筑梦计划”政策力度加大,以及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的增长。
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数字,要知道,2010年,在北大录取的本科新生中,农村考生的比例仅为10%左右。尤其是在城市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口总体上有所减少的背景下,北大的农村学生数量能够持续增长,足以证明国家对中西部贫困地区考生的政策支持是卓有成效的。
近年来,我们时常感叹“寒门难出贵子”,有些贫困地区亦有“读书无用论”抬头的倾向。究其原因,这并不在于农村考生不能考上大学,而是他们考入名校的概率太低,最终导致在就业和长远发展上,远远落后于城市考生。基于此,农村考生进入北大等名校的比例不断升高,无疑会让农村及贫困地区的人们更加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并让教育更好地发挥促进阶层流动的作用。
不过,我们仍需强调的是,寒门子弟读名校还需要更多的支持,这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者,寒门子弟进入名校,仅仅是改变命运的起点,如何进一步帮扶他们,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案;再者,对农村考生上名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大。
就前者而言,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农村考生已然踏入名校的大门,但囿于物质条件的窘迫和视野认知的狭窄,他们仍然需要“精准扶贫”。政府和高校不仅要通过助学金体系,让他们安心求学,还要在专业学习、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给予农村学生更多的关怀和指导,甚至有必要提供“心贫救济”,避免他们因为自卑、丧气等负面情绪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就后者而言,尽管在政策的干预下,农村考生进入名校的比例有所提高,但还远远不够。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晋军老师曾做过一个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比为17%,而当年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为62%。同样,今年北大本科新生中,农村生源虽然达到20%,但相比全国农村考生所占的比例,还是太低了。
当然,我们更需要看到,农村考生之所以进名校难,其根源在于城乡基础教育资源的分布失衡。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始终处于教育资源的“洼地”,那里的学生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现状亟须改变。唯有不断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才能让更多农村考生得到名校的青睐,也才是改变“寒门难出贵子”现状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