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群众畅享“文化大餐”
文化下沉搅动一池春水
“中原风”河南省书法美术 摄影作品晋京展举行
“晒伏姜”:即将消失的古老技艺
《刺客2》在焦作影视城开机
豫皖情国画名家走进净影 写生作品展开幕
图片新闻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9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晒伏姜”:即将消失的古老技艺
本报记者 宁江东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姜在张习广眼中是一宝。 宁江东 摄
 
   

  在博爱流传着这样谚语:“前乔篓,后乔筐,苏寨萝卜,上庄姜。”谚语中提到的上庄姜就是人们所说的清化姜。我国许多地方均种植有姜,可要说起品质,博爱县的清化姜最为著名。清化姜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博爱人把清化姜做成了姜汁、姜粉、姜酒、姜糖,让其物尽其用。在博爱县月山镇上庄村一带,一些姜农仍然保留着一种传统的制姜技艺——“晒伏姜”。8月31日上午,记者在上庄村见到了81岁的张习广,向他了解“晒伏姜”的历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药品稀缺,当时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做一些‘晒伏姜’备用,谁家孩子胃疼、腹胀、腹泻,吃一小勺,出出汗,一小会儿就好了。”张习广说。

  据了解,制作“晒伏姜”一定要在三伏天中到地中挖母姜。由于此时天气炎热,姜农站在太阳地一小会儿就已汗流浃背,很容易中暑,所以每挖半小时就要到树下休息一会儿。“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挖5公斤母姜。”张习广说。姜农把经过挑选的母姜清洗后萃取姜汁。“姜汁需要使用古老的碓臼方式萃取,5公斤姜能出3公斤的姜汁。”张习广说。清化姜块大、丝细,萃取出来的姜汁金黄透亮。张习广根据祖传的比例在盆中把姜汁与广西产的红糖进行融合,在充分搅拌后,将其放到阳光下暴晒。“一盆‘晒伏姜’每隔2个小时需要用木勺搅拌一次,连续暴晒十几天,才能制出成品。”张习广说。

  据了解,由于“晒伏姜”制作工序复杂,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今年6月,博爱县电商协会会长吴守河在与几个姜农交流时,了解到“晒伏姜”这一传统技艺面临即将消失的困境。于是,他通过视频、众筹等方式宣传“晒伏姜”的制作技艺与功效,为“晒伏姜”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尽一分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