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留下一些已经人去楼空的老旧工厂,它们见证着焦作发展的历史,有着令人割舍不掉的记忆和情结。位于中站区龙洞街道武钢社区的武钢焦作黏土矿厂区便是如此。它与我市建市时间同步,见证了60年来焦作工业发展的历程,如今虽已废弃多年,它的过去和未来却牵动着不少老矿人的心,老矿区何时能够重现生机和活力,也成为很多人心中的期盼。
近日,记者走进武钢焦作黏土矿旧厂区,和老矿工们零距离交流,了解他们和矿区间的不解情缘。
割舍不掉的矿区情怀
经过一段坡路,记者看到,在一片树荫下的一处老式大门早已锈迹斑斑,灰色的围墙上一块市级文物保护点的牌子显得格外醒目。这里便是武钢焦作黏土矿旧厂区。
走进厂区,只见几十个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修建院子里的荒草和树木。几处破旧的厂房和办公区,周围虽然杂草丛生,但墙体上的部分红色宣传语还依稀可见,有些青砖红瓦的仿苏建筑结构还算完整。
据悉,武汉钢铁公司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于1956年的武钢焦作黏土矿,是武汉钢铁公司在湖北省外唯一一家下属企业,其生产的耐火材料遍销全国各地,上世纪90年代正式停产。今年8月份,已经废弃10余年的武钢焦作黏土矿厂区被市文物局认定为文物保护点。
“厂区废弃后,多年来很少有人来,厂里杂草丛生,一些厂房甚至被居民用来养兔子了。”龙洞街道党工委书记靳夏阳说。
厂区虽然废弃了,老矿人对这里的感情却割舍不掉。在旧厂区休整现场,记者看到不少老矿人忙碌的身影,他们像照顾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认真修剪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这里原来是办公区、机修车间,那边是生产车间、设备库,远处是选矿楼和用来运输的小火车道。”今年76岁的王喜善是1958年到这里工作的老矿人。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这里的一砖一瓦他都如数家珍。
厂区里的仿苏建筑,采光好、通风好,让工人们有较好的工作环境。此外,矿区待遇好、业余生活丰富,吸引着“知青”、转业军人和东北人来这里工作。到了上世纪70年代,整个矿区的工人加上家属有上万人。
“那时候,每天早上机器的轰隆声、小火车的轰鸣声,加上附近军队里的号声,那真叫个热闹红火。”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可每次走进厂区,当年的情景还会在王喜善老人脑海中浮现。
期盼老矿区散发生机
随着厂区的停工和逐渐废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城市生活。“现在留下的老矿工还有二三十人。其实,很多人是不愿意离开的。”王喜善老人说,“无论走到哪里,老矿人心里都牵挂着这里,有机会都会回来看看。”
生在矿区、长在矿区,在矿区成家立业的“矿二代”霍其成和王喜善老人一样,也选择留在山上。“作为‘矿二代’,这里就是我们的根,我们希望能为矿区今后的发展出把力。”霍其成说。
今年5月份,经过到其他地市考察学习以后,目前,对老厂区的垃圾杂草清理和修缮工作已经开始,武钢焦作黏土矿旧厂区今后的发展已有大体规划,王喜善、霍其成以及众多老矿人心中有了希望和盼头。
靳夏阳说,老厂区将发展文化产业,这里将会建立武钢黏土矿艺术车间、油画展厅,成立油画展示创作基地,同时建立艺术品展厅,对绞胎瓷、天目瓷等焦作特色文化产品进行展示,还将打造具有怀旧特色的婚纱摄影外景地,成为龙洞街道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老矿工,这里承载着我们太多的记忆和梦想。我们期盼旧厂区能重新散发生机和活力,在不久的将来,能成为中站区甚至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王喜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