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付凯明 通讯员刘少鹏)农村历来就是污染的重灾区,也是污染治理的关键地带。示范区坚持中心城区和农村地区一把尺子衡量、一个标准治理,高标准推进农村“污染围城”整治。据初步统计,示范区中心城区外围区域共发现垃圾240余处、堆料24处、废品16处,截至目前,累计清理垃圾约3.8万立方米、堆料13处、废品2处。
在农村“污染围城”整治工作中,示范区面临着种种困难:一是区域范围大。中心城区外围包括阳庙镇、苏家作乡、宁郭镇、文昌街道,市普济路以西、中原路以东、长济高速以北区域,面积占到示范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二是污染程度重。相比于中心城区,外围乡镇(街道)的污染存量大,仅垃圾约有10.4万立方米,治理任务相当繁重。三是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在以往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便是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强,这也是垃圾治理成效难以巩固、时常反弹的主要原因。
为此,示范区积极理顺机制,明确分工。迅速理清内部运行机制。设立外围区域污染整治办公室,统一协调外围的垃圾、堆料和废品治理工作。按地域成立3个督导小组,每组由区里2名班子成员带队,进行全天候、全覆盖式督导。通过“一室三组”的运行机制,区农办的工作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全员投入到“污染围城”整治工作中。同时,开展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区有关部门积极履行牵头职责,与各乡镇(街道)密切联动,对中心城区外围区域的垃圾、堆料、废品等进行摸底排查,初步掌握了外围区域污染物的具体分布和清理任务量,为集中整治取得实效奠定良好基础。
工作中,示范区建立台账,按账销号。第一,建立垃圾专项台账。240余处垃圾问题全部入账,实行动态管理,按账销号。安排专人负责,按日收集汇总。目前,根据各乡镇(街道)报送情况,已销号160余处。第二,建立堆料专项台账。24处堆料问题全部入账,已销号13处。其中,卖场问题销号1处,常规堆料问题销号12处。第三,建立废品专项台账。16处废品问题登记入账,已销号2处。同时,实地巡查,督促整改。集中整治期间,将公务车辆使用权全面下放到3个督导组,确保治理工作顺利开展。督导组紧盯台账,逐一督促整改,有效防止工作棚架,增强督导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