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如果指望通过这个职业谋取很多财富,你的病人只会越来越少。这样的话,你只能干一时,干不了一世。”这是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清红常说的一句话。她从医20多年来,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为患者考虑,怀着一颗仁爱的心真诚为患者服务,为无数患者驱散生命中的阴霾,成为众多患者的贴心人。在内分泌领域创造医学奇迹缘起偶然,李清红进入医生这个行当,是高考录取工作的一次阴差阳错。本想当一名教师的她,却因故被新乡医学院录取。从此,那个准备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女生,穿起白大褂,成了一名悬壶济世的白衣战士。
1990年,毕业后的李清红进入我市一家大医院工作。起初,她从事的是神经内科。5年后,对内分泌专业极为感兴趣的她,又选择到内分泌科工作。内分泌科的特点就是要条理非常清晰,像福尔摩斯一样,善于抓住疾病的蛛丝马迹,运用推理,作出正确的诊断。而李清红,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医疗界的福尔摩斯,为众多的患者“侦破”病情。
有一次,同学的弟弟到医院送东西,李清红注意到他的指尖宽大、嘴唇很厚、个子比同学高很多。她就说:“你弟弟可能患有垂体瘤,最好让他来检查一下。”检查结果印证了李清红的判断,同学的弟弟的确患了垂体瘤。“古诗里说‘指如削葱根’,他的指尖却比常人宽大,肯定有问题。这种病如果医治不及时,就会越长越丑,嘴唇、鼻子变得厚大,而且垂体的肿瘤长大后可导致压迫症状,如视力丧失等,另外还会引起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病。”李清红解释说。正是因为她的一句提醒,同学的弟弟得到及时治疗。
“其实,如果不具备内分泌专业知识,就连一些医生自己患上垂体瘤的话,也是毫不知情的。”李清红说,“在其他医院工作的一名外科医生,有一次带着他的爱人找我看甲状腺。结果无意中,我发现这名医生的手指有异常。于是,我就提醒他,他可能患有垂体瘤。当时,这名医生感到难以置信。不过,他随即进行了检查,被确诊患有垂体瘤。”
在日常接诊中,李清红通过患者发出的气息及观察患者脸色等细微的线索,就能够诊断出患者的病情。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吸时,往往散发出一股烂苹果味;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会散发出尿素味;而糖尿病肾病患者,脸色往往灰黄色。
李清红认为,在内分泌科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靠的不是高精尖的设备,而是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准确地找到病因。正是这样对细微细节捕捉的习惯,让李清红逐渐练就一身精确诊断的硬功夫。
不仅如此,在治疗患者的疾病上,李清红也有独到之处。内分泌科最常见、病人最多的疾病是糖尿病。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任何有效方法可以根治糖尿病。然而,李清红长期的临床探索以及结合目前的糖尿病医学发展理论,得出肥胖性糖尿病早期患者通过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其病情可以得到逆转,能够得到治愈。“目前,学术界已经认同这个观点。而且,一个肥胖性糖尿病患者经过我的医治,并经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血糖恢复到了正常值,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复发。”李清红说。
糖尿病足病作为糖尿病四大严重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很多糖尿病足病患者,到最后都是一截了之。对此,李清红感到十分痛心。为了让这类患者避免残疾,她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研究,期望在该病上有所突破。苦心人、天不负,李清红的付出终有所回报。
沁阳市一名宋姓糖尿病患者,患病已有20年,由于他的血糖控制得不好,前年时,其左脚脚趾溃烂、脚部肿胀,最后竟无法下地走路。当他到当地医院就医时,左脚已经出现肿胀、发黑的情况,第四根脚趾已经溃烂,医生建议其截肢时,他痛哭起来。因为,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老伴儿去世早,家里全靠他打工生活。
正当他对生活感到绝望之际,医生推荐他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找李清红,或许有希望能保住他的脚。随后,他找到李清红进行医治。李清红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通过加强伤口的清洗、使用抗生素、割去烂肉等方法,在截掉那根溃烂脚趾的情况下,终于保住了他的左脚。今年年初,这名患者的右脚也出现溃烂,依旧是李清红帮他保住了右脚。
近年来,包括甲亢在内的多种甲状腺疾病悄悄危害着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内分泌科第二大疾病。一名女性患者得了甲亢,她精神负担很重,到北京大医院看过多次,药也吃了不少,效果总是不明显。后来,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找到了李清红,把过去半年治疗、吃药情况详细地告诉李清红,把所有的化验单也交给了李清红过目。李清红认真分析情况后,对这名患者说,甲亢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期间,一定要按照身体反应的症状严格控制用药的时间、用药的剂量,注意饮食调剂,不能吃的东西坚决不吃。经过近一年的治疗、调理,这名患者的甲亢在李清红的治疗下终于痊愈。
用一颗仁爱之心为患者服务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李清红就是以这样的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作为农村出身的李清红,深知百姓看病的不易,一个病人可能会拖垮一个家。由于门诊病人不能报销,所以对于前来看病的人她总是把药费控制在50元左右。而同样的病在其他医院往往要花去四五百元。而这几十块钱的药却能和几百元的药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让患者花小钱、看大病,这是李清红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李清红专家诊室,一名餐后血糖很高的患者,经过化验检查发现,其血糖终于降到接近血糖的正常值。“按这名患者当时的血糖指数来说,应该收治住院。不过我认为,这名患者通过门诊治疗,同样也能够达到目的。”李清红说,“能够在门诊解决患者的问题,绝不让患者住院治疗;能用便宜药的,绝不开贵药。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接诊中,李清红还经常用群众语言、用生活中的常识,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解释给患者,让患者真正明白自己的病情以及治疗情况。
“糖尿病降血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吃药,另一种是打胰岛素。这匹马,就好比是我们身上的胰岛器官。吃药,就是用鞭子打马走路,以刺激自身的胰岛器官分泌更多胰岛素满足血糖的代谢;打胰岛素,就是借个马替病马干活。这就是说,通过人工合成胰岛素,满足血糖的代谢,让自身的胰岛功能器官休息一下。”“如果你的脚崴了,你需要用几天轮椅;如果腿骨折了,你需要用上几个月的轮椅;如果肢体瘫痪了,一辈子都需要轮椅。其实,打胰岛素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胰岛素功能受损,需要打一段时间胰岛素,让胰岛素功能得到恢复;如果胰岛素功能衰竭,这就需要一辈子打胰岛素,并不是你们认为,一旦打上胰岛素,一辈子离不开了。”……诸如此类“李氏语录”,与患者沟通时很接地气,受到患者们的欢迎。
对于患者,李清红还怀着一颗大爱之心。在李清红的患者中,曾有一名17岁的女孩,她是一家饭店的服务员,患有I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由于12岁就开始犯病,家里花了不少钱。加上她是抱养的孩子,所以当她再次犯病被送到九一医院时,家属决定放弃治疗,没有缴任何费用就离开了。医者父母心。李清红不忍心放弃一个生命,经过抢救把女孩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她从此也担起“父母”的责任,不仅给女孩生活费,还帮她找工作。
为科室发展殚精竭虑
一个科室、一个专业的发展,应该是整个团队的发展,而不是某个人的发展。作为学科带头人,李清红言传身教,在专业上从不保守,手把手地教,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年轻人尽快成长。前不久,在北京参加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的李清红通过科室微信群,不断将学术会议中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知识上传分享,让没有参加会议的科室同事也能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和一些专业新知识。
不仅如此,李清红还注重对科室年轻医生在医德上的培养。“做医生,不要蒙病人,一定要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李清红常对科室年轻医生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有良好的医德,能够处处为患者考虑,这样的医生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如今,科室里的年轻医生在她的带领下,个个都成为业务尖兵,并且得到患者的一致认可和信赖。
对于内分泌科的发展,李清红倾注了全部心血。因为,内分泌科就是由她一手创建的。建科初期,李清红经历前所未有的困难,科里加上她共有3个医生。由于设备和医护人员不足,当时每年的住院病人还不到50个。尽管如此,李清红并没有气馁,她每天一大早就来到科里,查房、值夜班、坐门诊,几乎包揽了所有能做的工作。在她的努力下,目前,该科住院量也由初期每年几十人增加至现在每年600人左右。在诊治范围上,除了糖尿病以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病、下丘脑垂体疾病、性腺疾病外,该科在她的带动下,还开展了骨质疏松这一骨代谢疾病的诊治,已为众多骨质疏松等患者解除了病痛。
为了科室进一步发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目前该科搬至一个更大的病区,并组建了单独的科室护理单元。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李清红对科室的前景充满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