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派来干部搞帮扶,村干部见面的第一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难道帮扶就只是给钱吗?”近日,一位在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朋友向笔者倾诉工作中的困惑,“我结合这个村的实际,专门作了个规划,想为这个村与外地一家农业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特色农业牵线搭桥,但这个村的村干部却丝毫不感兴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一些对口单位在帮扶工作中怕麻烦、图省事,给钱了事,把扶贫工作简单化;另一方面,一些村戴上贫困村帽子后,时常得到救济,久而久之丧失脱贫积极性,滋生了等、靠、要思想。
搞帮扶、助脱贫,没有钱不行。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扶贫上投入大量资金,帮助不少农村贫困户找到致富门路脱了贫。但也出现另外一种情况,一些贫困户只想躺在那儿等“输血”,不想努力奋斗去“造血”。有的贫困户是缺乏勤劳致富的精神,拿到救济款就大吃大喝,花完了事;有的贫困户是缺少致富技能,钱花出去没有回报,甚至赔了本钱。
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一些贫困户总是脱不了贫,不是他们不想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致富的信息和技术,这些恰恰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精准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群策群力,关键是要转变“扶贫就是送钱”的帮扶理念。钱解决不了思想问题,给贫困户送钱不如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钱解决不了致富门路问题,给贫困户送钱不如送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以邀请专家到农村举办种植、养殖、电商等致富技能培训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给贫困户送钱不如送产业,应结合村情,培育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实行产业扶贫。只有这样,扶贫才是真扶贫、扶真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