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南方一家全国百强企业任企业高管及工程师,二女儿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务员,儿子正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一个怎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三个如此优秀的儿女呢?
记者来到博爱县许良镇吕店村陈立武家,为你揭开这个家庭背后的故事。
在吕店村,提起陈立武,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称赞有加。“他们家仨孩子一个比一个强,真给老陈家长脸。”同村的陈繁荣说道。
在教育岗位上走过38个春秋的陈立武,只是许良镇中心学校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们家很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有最能使我们感到终身欣慰和骄傲的事儿,那就是三个儿女都已成材。”陈立武说,“这得益于我家祖上家训的教诲。”
“恪守道德,孝敬老人,夫妻互敬,勤俭持家,家庭和睦,邻里友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短短的32个字,正是这个家庭所有力量的源泉。
陈立武自小家境贫寒,父母全靠一身力气养活几个孩子。他结婚时,住的是不到60平方米的土房子,非常简陋,也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在妻子生下三个孩子后,本就清苦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一家五口人的日常花销和三个孩子上学的费用都落在了当时还是一名民办教师的陈立武身上,微薄的工资使得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
怎么办?陈立武几乎每天都在问自己。妻子提醒他:“别忘记老祖宗留下来的家训,勤俭持家!”于是,夫妻俩商量,为了培养好孩子,哪怕是节衣缩食,砸锅卖铁,再苦再累也要竭尽全力供养孩子们上大学。
房屋先不盖,生活上尽量节俭。吃饭就吃家常饭,买菜就买便宜菜,不是逢年过节,不沾荤腥,衣服也是穿了又穿、补了又补。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艰苦,就连邻居都常常说陈立武一家太“抠门”。
“不只是生活上节俭,其他方面我们也不敢奢侈。”陈立武说,“别家买摩托车了,我依然骑自行车;别家早换上了彩电,而我们照旧看黑白电视;别家买空调了,我家依然用电风扇。”
总而言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节俭,三个孩子就是在这样贫寒的家庭里度过的。俗话说:家贫出才子。艰苦的生活培养了孩子们艰苦朴素的品质,他们越发刻苦努力,一个一个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家庭。时至今日,三个孩子深有感触地说:“就是这个家,就是这个勤俭节约的家,培养了我们,磨练了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
为了感恩父母,三个孩子还特意策划制作了一个小视频,就叫“我爱我家”:描绘了父母勤俭持家,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并培养成材的艰苦过程。每每观看这段视频,陈立武都忍不住红了眼圈。
现在的陈立武,虽饱经风霜,脸上的笑容却难以遮掩。他晃晃手中的大屏幕智能手机,兴奋地说:“孩子们都有工作了,挣工资了,经常给家里寄吃的穿的,还给我买了‘苹果’,给孩儿他妈买了‘小米’,教我们玩微信,想起这些就跟吃了蜜一样。”
虽然生活条件变了,但勤俭持家的本色没变。如今,陈立武一家依然生活在原来那座地地道道的农家小院里。
陈立武一家不仅秉承勤俭持家的好家训,还弘扬家庭和睦、孝老敬亲的好家风。他和妻子坚信家和万事兴,有事商量,不争不吵,自觉地维护家庭和睦,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已90高龄的父母,陈立武总是竭尽全力让父母舒适安逸,老有所依。他的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个孩子,他们既感恩父母,也孝敬爷爷奶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陈氏家训。
陈立武一再告诉记者:“我们的好家训会世世传承,好家风也会代代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