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站区:在焦作跻身“第一方阵”征程中奋勇争先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2016 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省争位次 人均进前列
中站区:在焦作跻身“第一方阵”征程中奋勇争先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市委书记王小平(前左三)在中站区委书记王付举(左一),中站区委副书记、区长董红倜(右一)的陪同下到中站区调研。
  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左四)在中站区委书记王付举(左一),中站区委副书记、区长董红倜(右二)陪同下到中站区调研。
  中站区新貌。
  西部工业集聚区。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认可实验室。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龙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铁路编组站。
  和顺小区鸟瞰。
  人民路中站段。
  晋焦高速公路。
  生态植物园。
  许衡文化公园。
 
   

  浓墨重彩绘发展蓝图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

  今后5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宏伟蓝图的重要时期,也是中站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全面攻坚期和关键赶超期。中站人将横下一条心、鼓足一口气、拧成一股绳,保持昂扬向上的干劲,增强克难攻坚的韧劲,发扬滚石上山的拼劲,奋力开拓中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真正实现弯道超车、赶超发展,在焦作跻身“第一方阵”的征程中走在前列。

  今后5年,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握新常态大逻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争创一流业绩、建设美丽中站”总要求,着力打造新型工业示范区、区域物流商贸中心区、生态文明美丽新城区、创新创业先导区,努力建设实力中站、绿色中站、活力中站、幸福中站,力争经济总量在全省有位次、人均居前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10%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10%,提前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时代催人奋进,使命激荡人心。勇争一流、务实重干的中站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歌猛进,踏上新的征程。

  回眸四个中站

  引领发展新跨越

  过去的5年,中站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和建设“四个中站”为引领,坚持工业强区、开放带动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发展,突出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区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坚持强“二优三、转型攻坚、持续求进、城乡一体”经济工作思路,着力打造西部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休闲产业区发展载体,凝心聚力建设实力中站、绿色中站、活力中站、幸福中站,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36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07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2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2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85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4.2%。

  经济转型加速推进。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开发了氯化法钛白粉、六氟磷酸锂等进口替代产品,培育了新的动力引擎。佰利联公司并购龙蟒钛业,钛白粉产量位居全球第四;多氟多公司成功收购红星汽车,成为国内第二家以电动车为发展核心、拥有锂电池核心技术优势的整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和现代精细化工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初显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5%。优化经济结构。制订了西部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休闲产业区发展规划,实施了西部工业原料城、岚璞尚宅等一批重点项目,推动服务业比重和质量双提升,全区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67∶32,服务业占比提高近3个百分点。强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20余家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院校“联姻”,引进博士、硕士等人才196名,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9.8%,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连续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了物流金融港、电商小镇、前海母基金等新业态、新模式项目,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持续蓄积。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认真落实和对接中央、省、市各项改革部署,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探索实施了“五个一”招商引资工作法,在深化合作交流上持续发力,加强与中国石化联合会、中国涂料协会、福建商会等社会组织对接,成功举办了全国涂料工业协会年会等大型经贸文化活动,推动了与三木集团、奋安集团等全国500强企业的深入合作,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5年来,累计引进项目299个,计划总投资565.5亿元,实际到位外来资金371.9亿元。

  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各项工作项目化谋划、项目化推进、项目化落实,以项目带动经济社会实现了大建设、大发展。项目数量多、投资数额大,累计实施项目360个,总投资1120.33亿元,完成投资357.4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1个、三产类项目54个、城市建设类项目13个。项目质量高、单体规模大,先后实施投资30亿元的三木工业园、投资22亿元的氯化法钛白粉、投资20亿元的奋安高端铝型材、投资15亿元的乘用子午胎等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6个,市重点建设项目54个,省市重点项目数量及投资额连续五年居四城区之首。科技含量高、转型支撑有力,氯化法钛白粉项目打破了国际封锁,六氟磷酸锂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风神轮胎乘用子午胎、三木表层涂料、爱尔福克聚氯化铝等项目关键技术都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引领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不动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财政支出的70%以上、财政新增部分的70%以上投向民生,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98元,是2010年的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71元,是2010年的1.9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完成中小学功能室标准化建设和操场改造,在全市率先实现中小学“班班通”全覆盖,率先为教师发放13个月工资,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完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村(社区)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建成全市首家区级日间照料中心,我区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优化计生服务,成功创建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区。创办“百姓文化超市”,丰富了群众精神家园。5年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五险合一”一站式社保服务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开展了“四帮四扶”“连心工程”等活动,全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先后修建了怡光路、人民路中站段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建成农村公路70余公里,形成了“六横四纵”的城区道路框架和区办村三级路网体系。以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全面启动整村搬迁,稳步推进和祥、和美、和顺安置小区建设,完成李封三村、雪莲路等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建成安嘉小区、紫金华府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城镇化率达到63.52%。敷铺设了城市供热管网、雨水管网、污水管网,水、电、气、热等管网不断完善,提升了城区形象。完成南水北调中站段、大沙河带状湿地公园建设,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建立城乡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成全市首家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市城乡卫生综合评比中,我区始终保持第一。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坚持全面依法治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完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有效化解信访积案,全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该区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全省法治创建先进区、全省“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区称号。此外,档案史志、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防、残疾人事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杨仕智

  展望四个中站

  开启奋进新征程

  为实现“四个中站”奋斗目标,让中站区在焦作跻身“第一方阵”的征程中走在前列,中站区将站在发展一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以稳增长保态势为突出任务,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攻方向,坚持“强二优三、转型攻坚、持续求进、城乡一体”经济工作思路,着力抓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

  坚持工业强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围绕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做精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推动全区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双提升”,全力打造新型工业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培育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以上企业3家、超50亿元企业5家和一批超5亿元的企业群体,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初步测算,如果达到1000亿元的工业产值,中站区GDP将达到25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将突破40亿元,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将位居全省城区“第一方阵”。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打造电动汽车动力总成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中原绿色环保涂料产业园、氟化工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6个“百亿特色园区”,构建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努力培育50家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群体,上市(挂牌)企业达到10家;化科技创新,争创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中站制造”向“中站智造”转变;筑牢发展平台,大力推进西部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创“三星”、进“十快”目标,加快建设智慧园区、绿色园区、循环经济园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推动水、电、气、热等要素集中供应,降低成本,构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科研共享、产销共享的园区综合平台;加快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前置环保关口,引导企业用前瞻性、超前性方式实现达标排放,建设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强化专项治理,加强企业监管,加快推进“调、禁、改、关、停”,确保大气环境质量稳控好转。

  坚持优化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找准定位、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使其成为提升中站区城市品位的主元素,让中站区成为焦作现代服务业的“主阵地”。发展城市经济,建设特色商业区。大力招商引资,全面发展总部经济、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互联网+”、多层次金融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发展旅游大健康产业,建设生态休闲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龙翔山国际山水养生旅游度假区建设,谋划建设北业生态特色小镇、龙翔矿山电影主题公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持续抓好北山治理和环境保护,精心谋划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线路,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旅游度假产业,走绿色、持续发展经济之路。

  坚持改革开放带动,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坚持“五个一”招商引资工作法,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转变招商方式,提升招商效果,持续开放招商,突出产业链招商,突出区域合作招商,突出科研院所招商,突出中介招商,突出企业招商和环境优化。要持续扩大投资,扩大政策性投资,鼓励社会投资,抓好项目投资,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投资51.5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投资21亿元的六氟磷酸锂、投资20亿元的氯化法钛白粉二期等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坚持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工作生活城市化为方向,以产带城,以城兴产,推进产城融合,促进就业向工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变。力争到2020年城区面积再增加6.8平方公里,扩大至35.6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0%。拉大框架,主动融入焦作、修武、博爱、武陟一体化,打造“七横七纵”的城市发展框架;完善基础设施,5年内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90%以上、供热覆盖率6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90%以上,城市居民90%以上用上天然气;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生活城市目标;促进人口聚集,研究住房、就业、就学等综合吸引人口聚集的政策,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外来人口工作在中站、生活在中站、消费在中站;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山、水、林、带、园”生态体系,持续抓好北山治理和生态修复,抓好道路绿化和太行山绿化带、高速路绿化带建设,持续抓好游园体系建设,打造“五分钟休闲锻炼圈”;创新城市管理,稳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倡导全民参与理念,加强基础设施管理,深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保持城乡环境卫生全市领先位次。

  坚持民生优先,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深入开展“名校长、名教师、名学校”培育工程,提升教育设施,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提升教师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探索分级诊疗模式和家庭医生、社区医生等模式,走高效医疗服务的路子。强化社会保障。强化养老保障,加快推进晚晴养老度假等社会化养老项目,新建一批日间照料中心、12349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等符合多层次需求的养老机构,构建居家为主、机构为辅、社区依托、政府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争创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强化政策“兜底”保障,严格落实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政策,不断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织密补牢“民生保障网”;强化困难群体保障,高度关注、全面排查全区孤寡、残障、失独、大病等各方面的特困群体;强化就业保障,完善就业服务网络,落实好就业、再就业扶助政策,建成投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强力推进脱贫攻坚。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确保全区3758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办好“百姓文化超市”,建设“大喇叭”宣传阵地,打造“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诚信体系,努力形成诚实守信、崇德向善、尚礼守秩、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脚踏实地的价值取向,建设首善之区。加强平安建设。深化“平安中站”建设,实施“天眼”工程和“平安细胞工程”,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打造夜不闭户、高枕无忧、安居乐业、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让平安的灯火照进千家万户。建立基层信访、维护稳定、司法调解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杨仕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许来伟提供)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