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我的手术刀下,绝不会再有任何病人被认为是一个漠不关心的生物,一个单纯的技术上的问题。人有肉体也有理想;我的刀要救肉体,也要救理想。”这句来自中国人最熟悉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的话,而今却被他奉为“座右铭”。从医近30年,他用冰冷的手术刀传递医者的温暖,让众多患者感受一名军医的道德光芒。他,就是有着“河南省百名技术英杰”称号的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三科主任李文平。
高超医术 挑起大梁
站在记者面前的李文平,一身戎装,说话时透露出的一分儒雅平和、脸上始终带着亲切的微笑,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当初我父亲让我报考师范类大学,当一名教师。不过我认为,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解决老百姓看病难,更能为社会作出很大贡献。于是,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医学院。”在办公室里,李文平平静地向记者讲述他心灵深处的执着追求。1991年7月,他从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我市一家三甲医院工作,并选择骨科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那时,我市骨科界经过几代人的创业,许多方面已经成为省重点骨科专业。在这样的环境里,李文平在医疗技术上进步很快。当时,骨科在创伤、肿瘤、手外、显微外科方面技术力量很强,在脊柱外科方面相对较弱。于是,他便选择到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进修,这家医院在脊柱外科上很有特色,尤其在颈椎方面全国领先,这里有许多全国乃至业界知名的脊柱外科专家。在这家医院进修学习的一年中,李文平如饥似渴,抓住每一个病例,虚心向知名专家学习。通过这一年的进修学习,李文平掌握了脊柱外科最新的技术,了解了骨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这一年正是世纪之交,脊柱外科的新技术、新进展在上海普遍开展,但在全国,尤其是河南还未普及。”李文平说。学成归来后,他随即在我市开展颈前路开槽减压、钛板内固定术、颈后路侧块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颈后路线锯法“双开门”椎管成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上颈椎肿瘤切除、枕颈钛板固定融合术等高难度手术,在全省开展也很少。很快,李文平凭借着高超的技术,弥补了我市在此方面的空白。原本只能到上海、北京大医院才能手术的疾病,李文平照样能够做到。
结合临床经验,他先后撰写了《线锯法颈椎后路“双开门”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前路开槽减压ORION钢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颈椎方面的论文,陆续在全国核心杂志上作为论著在显要位置发表。与此同时,他主持完成《线锯法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髓压迫症的临床研究》科研项目,获得焦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使我市骨科在颈椎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技术不断应用于医学领域。微创有限化手术受到骨科界的重视,关节镜、椎间盘镜技术逐渐在全国开展。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李文平前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进修关节镜技术。这家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是全国运动员诊治伤病的唯一研究中心,是国际关节镜培训中心,每周关节镜手术平均达60台。
李文平十分珍惜这次进修学习机会。在进修期间,他刻苦学习关节镜技术,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通过努力学习、专家手把手指导,他很快掌握了关节镜技术,并能单独操作难度较大的手术。在当时的一批进修生中,他是唯一能独立操作关节镜者。
在北京进修期间,李文平还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关节镜学术交流会,了解国际关节镜技术发展最前沿的信息。回到医院后,他率先在我市开展肘关节镜及踝关节镜技术,并在短时间内做了大量的手术,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随后,他又开展前后交叉韧带断裂、股膜肌、半腱肌重建前后交叉韧带难度较大的手术。一名13岁骨骺未闭的患儿,摔伤后,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不稳、疼痛,活动受限,这样的病例在北京、上海大医院处理起来都很棘手。他查阅了国内外资料,制订手术方案,在关节镜下微创行股薄肌、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获得成功,患者一周后就能下床活动。此手术在我市尚属首例。
2007年,李文平被特招入伍,成为第九十一中心医院一名军医,挑起了骨三科的大梁。
仁爱之心 不言放弃
从地方专家到新兵军医,李文平身份转变了,但为民服务的一颗红心从未改变。
“我们主任收治病人从来没门槛,来找他的病人,不管病多重、手术风险多大,他都本着一颗仁爱之心,只要有希望,再难治也收下来。”该科护士长张淑芳说。
温县小伙子小郑,自12岁就出现双下肢串疼不适症状,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情愈加严重。郑某曾到郑州、北京等多家大医院就诊,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双侧股骨头坏死、双膝关节炎,虽经保守治疗,但效果不好,病情反而逐渐恶化,双髋、双膝关节僵直,无法行走。多年来,郑某只能终日卧床,双下肢肌肉严重萎缩,生活不能自理,终日处于痛苦之中。
后经打听,已是20岁的小郑在家人的陪同下,到九十一中心医院骨三科求医。李文平和同事对郑某遭遇十分同情,决定冒险为小郑实施四关节置换。很快,小郑能够站立起来,迈出了人生新的脚步。国内知名专家评价说,此类手术风险大、技术难度高,目前全国范围内四关节同时置换的病例非常罕见。而四关节同时置换,在焦作尚属首例。
为高龄老人行骨科手术,一直被认为是挑战医学“禁区”之举。近年来,这一医学“禁区”却被李文平屡屡突破。
今年86岁的杜大爷,双侧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已经6年,不能站立行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为杜大爷患有心脏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心脏内放置了3个支架,并装有起搏器,还有风湿造成的骨质疏松和长年缺乏活动所造成的肌肉萎缩,让多家医院望而却步。明知治疗风险大、预后效果不好,但李文平没有将患者拒之门外。在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李文平为杜大爷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后3天,杜大爷就能够下床站立。7天后,杜大爷可以扶着助行器行走。
年过八旬的安老太胸椎管内被查出患有肿瘤,由于病情严重,其家人带她到郑州省级医院求治,因担心患者年龄太大,所到医院均不敢接治。后来,安老太的家人通过熟人联系到北京一家知名医院,当对方了解病情后,并没有让安老太进京治疗。四处求医,却处处碰壁。此时,安老太的家人都已被折腾得疲惫不堪,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求医无门”。疑难病情,已将这位八旬老人推向生命的边缘。因为不放弃,他们最终在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科三区争取到救治老人的一个机会。原来,李文平看到安老太的片子,了解其病情后,说他做过类似的手术。不过,相比以前的患者而言,安老太风险更大。李文平寥寥几句话,点燃了安老太家人希望的灯火,让他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人的胸椎,分为胸1至胸12,一般来说,肿瘤的位置越靠上越危险。而安大娘椎管内的肿瘤位于其胸椎1~2之间的位置,这是非常危险的。况且,胸椎管内则是最为娇嫩的胸髓,如果术中不慎触碰就会导致瘫痪加重甚至全瘫。因此,在脊椎外科,此项手术风险最高。”李文平说,“安大娘是一位88岁的高龄老人,年事已高,身体机能不比常人,麻醉的风险很大,容易发生麻醉意外。再说,她因长期抽烟,其肺脏功能比较差并且还有心脏病。这些风险叠加在一起,使得手术难度更大。如果采用全麻手术,安大娘下不了手术台的事情很可能发生。”
在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后,李文平为安大娘实施了胸1、胸2全椎切除和硬膜下肿瘤切除术。
娴熟的操作技能、过硬的心理素质、烂熟于心的解剖知识,让李文平在手术中游刃有余。很快,一粒花生米大小的肿瘤完整地显露在他们的眼前。肿瘤之下就是脊髓,稍有不慎,就可能致患者于全瘫。手术人员全神贯注、密切配合,细心轻轻地剥离,一点一点地分开,当肿瘤完整摘除后,大家终于松了口气。手术仅用1个多小时。术后,在该科医护人员的配合下,李文平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安老太身体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如此高龄做如此大风险的手术获得成功,这十分罕见。
高龄病人手术存在着很多潜在性的风险,每一位高龄病人的手术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如今,李文平已成功为数百例高龄患者实施骨科手术,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为100岁。
人文关怀 传递温暖
“病人能躺在手术台上,让你麻醉、让你开刀,把生命托付给你,这是对你多大的信任!我们当医生的,怎么能辜负这分信任?”李文平常说,“手术刀从质地上来说,是冰冷的,但握在手里后,就应该用心去把它焐热!”
从医以来,李文平一直这样告诫自己。在他看来,行医是爱的艺术,对病人的关爱就是一剂妙药。
该科医护人员说,他们从来没有看见李文平对患者及其家属发过火,即使患者及其家属说过过激的话,他也是耐心地去解释。
李文平常常从人文关怀出发,尽量让患者减轻痛苦,进而完成治疗。为此,他开设了骨科无痛病房,对付手术疼痛。另外,他还在病区专门组建了一支术后专业康复团队,让每一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都会得到细致入微的术后康复指导。对一些出院的患者,他还进行定期随访,而且每月举办人工关节置换者茶话会,以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康复指导。为了给关节病患者搭建康复交流的平台,他还组建了骨关节俱乐部,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追踪观察。
为了让科室里的医生得到快速成长,他在一些手术上也学会放手,让他们在各自专业方向独当一面。“对于年轻医生来说,给他们成功的机会,比什么都重要。”李文平说,“在不少行当,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但医学技术不能保守,需要后来者居上。只有这样,医学事业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