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参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代表围绕建设美丽焦作踊跃发言,献计献策。他们认为: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建设美丽焦作纳入建设“四个焦作”战略布局,这是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充分显示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生态宜居新焦作的雄心和信心,这是指引全市人民奋勇向前的行动纲领。
姜继鼎、王付举、任晨光等代表认为,我市有山有水,大山大水,建设美丽焦作有条件、有基础。近年来,我市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治山治水和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大生态,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市委书记王小平刚上任就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做好北山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在视察我市北山生态环境治理情况时指出:“要把北山治理作为抓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突破口,痛下决心、硬起手腕,从严监管、综合施治,坚决打赢北山治理攻坚战,推动焦作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决心与勇气,源于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未来发展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来,北山治理攻坚战、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个接一个打响,规模之大、手腕之硬、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大气环境质量大为改善,1月1日至9月9日,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27天,较去年同期增加25天,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33微克/立方米、76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4.2%和15.6%。9月19日,在全国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我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这个重量级的“国字号”殊荣花落我市,是对我市追逐绿色梦想、打造绿色城市最好的诠释。从今年起,我市北山绿化二期工程启动,力争用5年时间使北山绿化区域面积增至2万余亩,最终形成一道长22公里、宽200米至1500米、功能完备的大型绿色生态屏障和天然超级“氧吧”,并在市区东部建设环城林带;将以森林公园和生态植物园为依托,利用煤矿塌陷区空隙地建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万亩森林生态园区。
来自林业战线的代表们建议,我市要紧紧抓住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机遇,按照城市与乡村统筹并建、生态与产业齐头并进、绿化与文化融合并行、推动与发动合理并举、政策与市场双轮并转、增绿与增收兼容并重的新路径,强化林业生态网络、林业特色产业、森林生态文化、林业支撑保障等“五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焦作。
张维兴代表说,水是生态之基,水是城市的灵魂。未来5年,焦作水利为建设“四个焦作”,将重点谋划实施总投资123亿元的15类136个水利项目,在重点解决水从哪里来、防洪标准不高等问题的同时,下力气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我市将根据实施方案,以焦作城市水生态建设为核心,以河湖水系连通和水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围绕“景观提升、体系完善、防污治污”等方面,建设覆盖全市的生态水网,重点抓好“焦博修”水系连通等十大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构建“一核、两脉、三区、四廊、多点”的水生态文明新格局,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六位一体的水生态文明体系初步建立,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城靓的新焦作。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代表们认为,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美丽焦作,是民心所向、民之所望。北部太行山水是我市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好环境,做活绿水青山文章,建设生态宜居美丽焦作。
代表们建议,要按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焦作的要求,认真实施好城市水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力量,使焦作山美、水美、人更美。环境保护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必须紧抓环保不松劲,确保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的目标。
建设美丽焦作刻不容缓。当前,我市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上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使污染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环境质量改善困难较大,环保基础工作相对滞后,环保意识不强。代表们建议,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污染减排进度,提升环境执法水平,提高企业的环保准入标准,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恢复市区山体、水体生态功能,重点抓好天然林、湿地、河流的保护和生态恢复。
来自工业战线的代表认为,建设美丽焦作,唤醒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关键,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大家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生态环保工作就是民生工作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目前,焦作与全国一样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们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作,坚决化解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和处罚力度,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生态建设提升百姓幸福感,增加百姓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