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传统陶瓷产业当变中求生
把文化服务送到家门口
薛澍:从修武走出的一代名臣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 年9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作传统陶瓷产业当变中求生

作者: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为河南省陶瓷专家在汝瓷文化周上观看河南天目瓷文化有限公司匠人制作的天目瓷模型。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9月20日~26日,中国(国际)汝瓷文化周在我省汝州市举行。该文化周云集了包括我市修武当阳峪绞胎瓷、沁阳盆窑黑陶、中站李封天目瓷在内的来自全国20余个窑口的1000多件精品陶瓷器。此次文化周对于焦作传统陶瓷产业的发展而言,是一次展示之旅,更是一次发现与思考之旅——

  事实上,从本世纪初期起,伴随着修武当阳峪绞胎瓷、沁阳盆窑黑陶等我市一批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的全面恢复,直至当下我市传统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初露端倪,在漫长的10余年时间里,是让复古陶瓷产品占据产业的主导位置,还是适应当下需求,让创新陶瓷产品占据文化产业的主导位置,一直是焦作传统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然而,在汝瓷的故里汝州,这样的争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戛然而止了。那么,他们采取了什么办法排除了争议呢?此次汝瓷文化周上的陶瓷专家们又是如何看待传统陶瓷产业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呢?

  汝州经验:一个标准创品牌

  专家建议:绞胎瓷故里应效仿

  焦作与汝州同样拥有丰富的陶瓷资源,焦作有明星产品绞胎瓷,汝州有明星产品汝瓷,而且焦作和汝州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几乎同步完成了对两大明星瓷种传统工艺的阶段性恢复。所不同的是,汝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趁着全国陶瓷产业发展的春风乘势而上,绞胎瓷却因技术和产业磨合的不畅销声匿迹了近20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焦作和汝州传统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水岭。

  为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推进汝瓷产业化建设,1986年,首个《河南省汝瓷地方标准》由河南省轻工厅、河南省工艺美术公司提出,河南省原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起草,河南省标准局批复正式实施。该标准对汝瓷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品种规格、等级、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贮存等进行了严格规定。在之后的20多年里,该标准确保了汝瓷产品稳定的质量和良好的客户反映。2009年,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变化,使汝瓷的评审和生产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统一的标准,根据汝州市申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汝瓷的国家标准。

  在统一的标准上,汝州市各大汝瓷生产商大胆进行科技创新,争创名牌。自1986年以来,汝州市先后涌现了“汝州”“万兴”“丰华”“玉松汝瓷”“朱氏汝瓷”“新嘉诚”“大拙”“大井”“大红门”“桑田陶艺”“汝艺斋”等200多个汝瓷商标,从业人员1万余人,为汝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反观焦作绞胎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则走了一些弯路。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河南陶瓷馆馆长王爱纯对焦作绞胎瓷情有独钟,她的名片上印着绞胎瓷的代表性作品。

  在此次文化周上,王爱纯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她说,焦作陶瓷文化产业基础丰厚,特别是绞胎瓷不仅在全国陶瓷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成绩喜人。然而,在如何求新的问题上,焦作绞胎瓷产业还有待思考。该怎样求新呢?在这方面,焦作可向汝瓷、钧瓷的生产地学习。绞胎瓷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原产地修武县被誉为“绞胎瓷之都”,焦作也是全国生产绞胎瓷最好的地方。因而,焦作理应仿效汝瓷、钧瓷,制定绞胎瓷生产标准,引领行业健康成长,为绞胎瓷的产业化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此次汝瓷文化周也吸引了焦作金谷轩绞胎瓷有限公司、河南天目瓷文化有限公司、河南神农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我市3家传统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参展。

  展出期间,这3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在观察,他们认为,目前焦作传统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协会组织、统一的商标申请办法是解决焦作传统陶瓷产业发展的关键。

  传承人探讨:求新才是解困良方

  专家建议:创其“形”传其“神”

  当下,各地传统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遇到了或大或小的困难,似乎在走了一段快速发展的道路后,在转弯的路口又集体停滞不前了。焦作传统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

  传统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破局?唯有求新谋变。

  在此次文化周高峰论坛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恢复传统汝瓷制作技艺的功勋人物孟玉松作了题为《谈汝瓷创新》的发言。她说:“将玛瑙加入釉料可增加釉料黏度、将支钉搓得很细能解决汝窑满釉过足的问题……这些做法足以证明老匠人在汝瓷技艺的创新上从来没有停止过。作为传承人,我们更应有这种钻研精神。”

  修武当阳峪窑的匠人们同样拥有超强的创新精神,不然何来绞胎瓷?在修武当阳峪窑窑神碑上镌刻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中称:“解牛之技,以神而遇。庖丁得其妙理,削罅之能,以神而凝,梓庆全在性觉。然则士有独见之智也,固足以创立万世之法。大哉,百灵之智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只有能独立思考,具有超人智慧的人,才能有所发明创造,永垂史册。这才是百灵翁的大智慧。”

  看来,从古至今,求新才是推动传统陶瓷产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那该如何求新?《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中也有相关论述,文中称:“虽天生其材,有时而废;白工之械,有时而缓。我之器无时不急,是宜有功于民,故以祠之。”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有些东西有时有用,有时不用,而当阳峪窑所烧制的瓷器无时不用,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让艺术产品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带给当下传统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其实,近些年来,“如何让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如何让收藏品变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如何让陶瓷艺术生活化”,这三个问题在传统陶瓷文化产业求新的道路上被反复讨论。

  清华大学教授王耀玲在此次文化周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传承 创新 发展》的发言。她说:“在传统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今人要传其精髓,承其责任,力求发展。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创造一批赏用相宜的作品。”

  汝州市汝瓷技艺传承人范随州在此次汝瓷文化周高峰论坛上反问:“唐器‘张扬’,宋器‘内敛’,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创造怎样的瓷器来体现主流文化和审美情趣呢?”

  在谈及传统陶瓷文化产业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时,王爱纯说:“陶瓷艺术不变的是文化精髓,变的是器型,我们不能总守着几件复古的老器型而活,应当在坚守灵魂不变的基础上,寻找更多可能。”

  近年来,在传统陶瓷文化产业发展中,我市一些传统陶瓷生产者在“让艺术生活化”的道路上也进行了努力,但步子迈得太小,精品欠缺,其产品仍更多地适用于收藏及室内摆件,仍局限于小众文化。

  究其原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说:“人才匮乏、科研力量薄弱是绞胎瓷文化产业得不到长足进步的关键。”

  汝州市在创新汝瓷工艺上同样存在人才匮乏、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不过,近些年来,汝州市每年都会由政府出资派遣约50人的学习团队到江西景德镇取经。未来3年,汝州市打算将创客队伍、培养汝瓷技艺人才的专业学校搬进该市,并全力打造投资30多亿元的汝瓷小镇。

  这些做法值得焦作借鉴。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