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生宣讲团”为博爱县南朱营村群众表演了歌曲、相声、舞蹈等文艺节目,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基层党员、群众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强大的思想武器;9月5日,河南理工大学为南朱营村捐助5万元慈善扶贫基金,用于救助22户贫困家庭,让贫困群众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爱与温暖。
“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就一定想办法满足。”日前,河南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驻博爱县南朱营村第一书记陈昊说。近年来,为积极推进党中央、河南省委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河南理工大学结合学校优势和贫困地区实际,多方面帮助贫困村打响脱贫攻坚战,有力助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
建强基层组织 理清扶贫思路
陈昊总是说:“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期盼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驻村以来,他坚持吃住在村里,每月在村工作20天以上,积极履行驻村第一书记“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落实基础制度、办好惠民实事”四项岗位职责。
为充分发挥南朱营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陈昊结合村民的生活习惯,将每月10日晚上定为全体党员学习日,精心设计学习内容,严格执行考勤制度,确保学习收到实效。
此外,他还积极建立和完善党小组制度,制定出台了《南朱营村党支部关于加强党小组建设的意见》,将37名党员分成4个党小组,并要求各党小组组长发挥好组织员、信息员、联络员、宣传员等职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群众信赖的坚强堡垒。
据了解,南朱营村有贫困户105户,是名副其实的省定贫困村。
为甄别贫困户并为其找到合适的致富渠道,陈昊经常深入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实地察看村民住房好不好、收入稳不稳、劳动力强不强、负担重不重、积累多不多和交通畅不畅等,把村里的贫困人员、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摸得一清二楚。
“陈书记经常到我家嘘寒问暖,不但为我想办法、出主意,还帮我申请了低保,并帮我爱人在离家不远的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逢年过节还给我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物品,我们特别感谢他。”该村一位村民说。
落实基础制度 办好惠民实事
“贫困群众的渴望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精准扶贫就要从村民最急需解决的事情做起。”陈昊说,
2015年,陈昊申报了通村公路项目资金近20万元,对村里的部分路面进行了硬化;2016年,他又申报了“整村推进”基础设施项目资金80余万元,用于村内组组通、户户通道路硬化,清理了村主干道两侧的堆积物,种植绿化树木400多棵,美化了村里的环境。
“这条宽敞、整洁的村道水泥路,惠及我们村的1300多位村民,真正成了大家的‘致富路’。”南朱营村村民赵福东兴奋地说。
看到村委会的办公条件简陋,陈昊筹措资金近2万元购置了空调、电脑、打印机、办公桌、办公椅等设施,积极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
为使贫困群众脱贫后能够可持续发展,陈昊还积极发挥河南理工大学“智库”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变被动为主动、变“输血”为“造血”,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帮助村里筹建“村淘”服务站。
据陈昊介绍,服务站建成后,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研发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还可以为村里培养一批电子商务人员,突破农村物流、信息流的瓶颈,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从“买进来”的角度,“村淘”可以让村民买到价格更实惠、质量更好、品类更丰富的商品;从“卖出去”的角度,“村淘”可以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宣传出去、销售出去,充分发挥“互联网+特色农业”的组合优势,使贫困户成为致富能手。
在谈到驻村以来的感受时,陈昊深有感触地说:“用心,就是要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服务,找准帮助群众脱贫的办法,号准病因、摸清病根,寻找治病良药。用情,就是要饱含深情去工作,把群众当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关心他们的安危冷暖、利害得失,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上。用力,就是要脚踏实地、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履职尽责,全力以赴打赢扶贫攻坚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陈昊被博爱县委、县政府授予“两学一做”(扶贫)之星,河南理工大学也两次在博爱县扶贫攻坚阶段性工作暗访检查评比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群众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动员广大师生关注、关心扶贫事业,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确保在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同时,促使师生走出象牙塔,结合扶贫项目开展深层次、接地气的研究。”陈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