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玲 通讯员赵九一)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工作正式启动。记者昨日从市人社局获悉,根据省职称制度改革总体要求,今年我市对与人才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职称制度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多个系列职称评审条件进行修订完善,破解了职称工作中的难题,使职称评审标准更加科学合理,人才涌现更加顺畅公平。
今年,我市职称制度改革呈现四大亮点。
积极推进职称分类改革
主要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按照国家统一设置的职称框架,统筹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进一步厘清业内同行评价、社会评价、市场评价的关系,发挥职称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同时,针对不同行业、专业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特点和成长规律的职称评价体系。要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高校教师和卫生系列实行分类改革。
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标准
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把参与职称评审的过程变成不懈努力、不断作出新贡献的过程。概括地讲,就是淡化证书、论文等外在指标,更加注重对专业技术人员实际工作能力、水平和贡献的评价;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能力,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推荐,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有效评价创新能力,重点考察创新成果;突出评价工作业绩和贡献,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准予破格评价。
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今年起,不再将职称外语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改为由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自主决定是否作为聘任条件;修订了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将高校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和推广服务型三大类,分别设置不同的评审条件,同时制定了高校教师“以聘代评”指导意见,在推进分类评审的基础上,逐步推开高校教师“以聘代评”;卫生系列实行分级分层评价改革,制定了《基层卫生计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条件》,对基层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外语、论文、科研不作硬性要求,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和工作实绩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把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病案病历、技术报告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建立起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评价办法;修订了自然科研系列评价标准,强化了科研成果转化,把在创新创造、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等工作中取得的业绩及其经济社会效益等作为评审的重要条件,通过职称评审引导科研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融合;修订了工艺美术系列评价标准,制定了动漫专业评价标准,把职称工作向新兴产业延伸,将人才评价领域拓展到新产业、新业态中;改进企业高级经济师考核认定办法,细化考核标准,把考核认定的范围扩大到各类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了部分专业技术资格与任职资格“直通车”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工程领域职业资格与任职资格互通互认,减少人才重复评价。
畅通职称评聘绿色通道
在去年对国家模范教师等四类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畅通“绿色通道”,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基层一线紧缺人才,可不受单位专业技术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政策向基层一线倾斜
对城镇学校和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要求必须有一年以上在基层工作或支教、支医的经历;在副高级及以下职称评审时进行倾斜,淡化论文论著要求,把在基层工作的技术总结、技术报告等纳入职称评审范畴,建立起符合基层实际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对县属及以下事业单位引进省辖市及以上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乡镇事业单位引进县属及以上单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可不受单位结构比例限制进行评聘;对在乡镇工作20年以上,符合农业、林业、水利副高级申报评审条件的人员,可以不受单位结构比例限制进行评聘,但评审通过人员仅限在县以下单位聘任。
此外,具备条件的高校和管理规范、技术在行业领先的企业,经省职改办批准后可以自主评审职称。
今年涉及评审条件调整的内容共有16项,已陆续在焦作职称网公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浏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