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魏都 水韵莲城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许昌地处河南中部,境内没有长江、黄河般的大河流过,少了雄浑的气势,但这并不妨碍莲城的秀美。
许昌境内的一些小河,或静静流淌于闹市,或蜿蜒环绕于市区周围,为许昌平添了旖旎风光,其中尤以清潩河、清泥河、护城河、运粮河为最。
绿水泱泱,波光粼粼,鱼虾成群,芙蓉连片,风景甚为宜人。特别到盛夏来临,满河碧叶翠欲滴,万点荷花香沁人,遂留下“十里荷花,江湖极目”的赞语。
因而,许昌也就有了“莲城”美誉。
其实,早在千年之前的汉末三国时代,许昌的水运就非常发达。当时,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交通运输,曹操以许昌城为中心,结合颍河、清潩河等河流,开挖了许多人工沟渠,主要有运粮河、艾城河、玛瑙河以及灌沟多条。
时隔千年,这些“魏武雄风”的见证者很多已经湮没在历史中,但还有一些仍然存在,并经过重新规划疏通,打造成“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生态体系和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体系,把许昌装扮成真正的“水韵莲城”。
本报记者 李新和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一个令人无限憧憬、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家园,不能没有绿色生态的覆盖映衬。
走进有着“莲城”美誉的许昌市,只见树木郁郁葱葱、青草翠绿茂盛,河通湖、湖连渠,清澈的水面波光粼粼,每当夕阳西下之时,许多市民涌到湖边,流连忘返。漫步在湖畔树荫下,看着人们幸福地陶醉在这美景之中,记者心中感慨万端。
许昌,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如此规模的生态城?
其实,许昌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8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十分之一,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一半,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长期并存。穿越许昌市区的3条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过去,河流污染问题突出,清潩河、运粮河被人们戏称为污水横流的“龙须沟”;大部分河湖不连通,引水不畅,调蓄能力有限。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生活、粮食生产、企业发展、生态建设相互争水问题日益突出,“水问题”成为制约许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好“水之源、水之清、水之活、水之灵、水之利”问题成为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
没水找水、缺水引水,一定要把许昌建成生态城。2013年5月,许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水利部在全国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这一历史机遇,结合实际,着眼长远,精心谋划了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引领,包括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内的三大水利项目。许昌,从此掀起了建设生态城的热潮。
水从哪里来?许昌专门邀请专家进行分析,经过深入论证,引进了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为中西部缺水型城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成功探索。
推进生态城建设,许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
许昌在成立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5位市级领导任副指挥长的高规格项目建设指挥部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项目规划设计、投资融资、建设管理等事项;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推进许昌市三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决定》,把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法定形式确定下来。
标准高、起点高,是许昌建设生态城的关键之举。许昌聘请同济大学编制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及水系连通工程规划,聘请水利部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编制了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划。特别是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在保证与总体规划统一协调、满足防洪、供水安全的基础上,着力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多次邀请水利部水规总院专家对水利工程(河、湖、桥、闸、涵)和景观工程(驳岸、平台、园路、广场、雕塑)进行论证。最终,灞陵河定位为着力塑造三国水上特色景观,建设具有浓郁历史风情的沿河风光带;清潩河定位为融合市民休闲、科普教育、水生态修复、产业特色的城市生活舞台;学院河、饮马河定位为打造“与城市共呼吸”的生态之河、休闲之河、文化之河、活力之河;护城河定位为见证城市进步、彰显历史兴衰、体现汉魏故都风貌的古城遗韵;运粮河定位为再现漕运文化、彰显三国魏都风情的历史文化长廊。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精心规划,使许昌生态城建设突出本地特色、具有独到之处。
在项目建设上,许昌采取“全市统一规划设计,分县(市)区实施建设”的模式,确保3条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协调一致、高效推进,避免出现各自为战、标准不一的局面。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多部门涉农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叠安排、互不衔接、漏村空项、配套不全等问题。
在资金筹措上,许昌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整合部门各类建设资金,集中打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充分考虑市场、土地升值等因素,按照市场化融资模式,许昌市政府与河南水利投资集团合作,组建许昌市水生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了融资平台,打破了资金瓶颈。目前,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通过许昌市水生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融资50亿元。2015年9月,许昌市政府授权市水务局与市水生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市区3条主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框架协议,项目投资由BT模式转化为PPP模式,项目投资回收期限延长至15年,年利率降至9.5%,减轻了财政负担,实现了水利重点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模式的重大突破。据了解,在水生态项目建设中,众多企业慷慨解囊,仅捐款就超过4000万元。许昌还建立奖惩机制,出台奖励办法,专门拿出700余万元作为奖励资金。
目前,许昌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已累计完成投资54.6亿元,形成了以82公里绕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
绿树成荫,碧水穿城,随着美丽生态城建设的推进,如何管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许昌在城市管理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亮点。
许昌将生态理念融入河道整治全过程,河岸人行步道用具有渗透功能的“连锁再生砖”铺设,河道堤岸不再硬化,采用具有生态透水功能的“格宾石笼”“雷诺护垫”;中心城区建设人工湿地7处,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经过湿地深度净化后进入河道,成为生态景观用水。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水草茂盛、动物栖息,河流可以自由呼吸,河水可以自我净化。同时,坚持治水先治污、点面相结合,投入10多亿元用于污水治理。在点源治理上,淘汰、调整重污染行业产能,关停造纸、制革等重污染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发展,累计淘汰61条造纸生产线,压缩造纸产能22万吨,调整转型制革企业60余家。在面源治理上,加快实施管网改造、雨污分流、排污口截流等工程,累计截流排污口600余个,新建雨污管网70余公里;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许昌市规划区和长葛市区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厂7个,配建人工湿地7处,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每天35.5万吨,2015年建成区处理污水量440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97%。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和治污截污措施相结合,河湖水系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取得了“一泓清水润莲城”的良好效果。
在坚持节水理念、兴水与节水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许昌市坚持非工程措施与项目建设同步推进,加强河湖水系的管护,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人民群众永享水生态之利。市委、市政府将“加强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建设管护,保持清水长流”列为2016年10件民生实事之首;市人大常委会将加强河湖水系管护列为2016年一号议案;市政府批准市水务局成立许昌市河湖水系水源调度中心,统一负责工程运行管理和水源调度,出台了《许昌市区河湖水系供水调度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水系连通工程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许昌市区河湖水系管护考核奖惩办法》,建立了水体管护河湖长制、领导分包负责制和日常巡查制的三级管理体制,落实了管护责任。对市区河湖水系的调度管理、安保巡防、水体管护、游园广场、园林雕塑、桥梁道路、亮化工程及其附属设施进行日巡查考核和月集中考核,考核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断拓宽公众对于水生态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反映渠道,将水系建设和管护纳入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聘请市民、村民和志愿者担任监督员,定期征求和反馈改进河湖水系管理的建议,形成了全市上下共护、共享河湖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良好局面。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城市打造了如诗如画的滨水景观,为发展集聚了雄厚的生态优势,为百姓发放了丰厚的民生红利,使许昌人民真正告别了“缺水之痛”、实现了“兴水之梦”,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在生态效益方面,许昌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蓄水半年多来,地下水位已回升2米,空气湿度明显提升,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去年年底,许昌市被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社会效益方面,许昌满足了人民群众在防洪、供水、灌溉等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今年春节长假期间,护城河吸引游客近40万人次,东湖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北海公园客流量仅在农历正月初一就超过5万人次。在经济效益方面,许昌出台了《关于深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加快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周边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初步估算已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块净增值达90亿元。从去年开始,许昌的房地产业逆势而上,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们前去置业。过去曾经用诸多优惠政策都留不住的投资企业,如今纷纷到许昌洽谈合作事项。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三国文化旅游周,许昌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133.4亿元,9个合作框架协议项目计划总投资636亿元。
改善生态 吸引投资
□李新和
许多地方都在推进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但各地推进的方式不一样。许昌市围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采取了许多办法,这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许昌是个缺水严重的城市,要打造以水为主的城市生态,很不容易。为此,许昌采取了很多措施,市人大常委会还作出《关于推进许昌市三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决定》,把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法定形式确定下来。在项目实施的开局之时,许昌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不仅打造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生态精品,而且为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许昌采取“全市统一规划设计,分县(市)区实施建设”的模式,确保3条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协调一致、高效推进,避免了各自为战、标准不一现象的出现。如今,许昌形成了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
许昌之所以下这么大决心改善城市生态,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想法,就是改善城市生态也是改善投资环境。城市环境的改善,不仅为发展集聚了雄厚的生态优势,为百姓发放了丰厚的民生红利,而且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落户兴业。
近年来,我市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在项目具体推进过程中,社会融资、功能定位、规划设计、制度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如城市规划不协调、绿化衔接跟不上、认识上还有偏差等,这些问题亟待分析研究并尽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