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落实党代会精神 给力“第一方阵”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南通名片
名都南通
转型升级 蹄疾步稳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 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报记者南通行·产业转型篇
转型升级 蹄疾步稳

作者: 本报记者 孙国利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中航爱维客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线。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南通市规划建设的通吕运河绿廊。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奔赴位于江苏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素有“北上海”美誉的南通,通过一系列的采访,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南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东部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优势叠加的机遇,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统筹利用和合理配置陆海资源要素,统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发展历史最好时期。

  产业升级富民强市

  翻开南通统计数据,2011年南通GDP为4000多亿元,公共预算收入不足300亿元;而如今,南通的GDP达到610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第二十二位、在地级市中列第八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列全国地级市第五位。4年间南通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6%,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3.3%,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了同步增长。

  今昔对比之鲜明,得益于南通市较早地开始产业结构调整、较早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目前,在南通市综合实力指标高位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发展已呈现日趋合理态势。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南通市产业结构显现第一、二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7.7∶55.1∶37.2演进到2015年的5.8∶49.2∶45,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下降1.7和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上升了7.8个百分点。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三大可喜变化。

  以工业投入总量全省第二为标志,项目后劲活力充沛。2015年,南通完成工业投资2223.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8.6%,较上年同期提升9个百分点;完成工业设备投资1475.7亿元,同比增长6.8%,占工业投资比重为66.4%。全市在手5亿元重大项目110个,总投资1491.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和1.3倍。

  以3个主导产业超过2000亿元为标志,转型动能日趋明显。南通率先出台《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坚持以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促进新老融合、互为传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形成船舶海工及重装备等6个千亿级产业板块。2015年,南通六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2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其中,纺织服装业、化工医药业和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均突破2000亿元。聚焦“3+4”重点领域,实施“310”工程,做深做特10条全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海工等引领产业变革。2015年,南通六大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突破4500亿元,同比增长11%,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3%,比“十一五”末提高11.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8%。引导“种子”产业跨界融合,在通用航空、机器人、生命科技、智慧建筑等领域催生了一批“种子”产业,重点产业和企业正由生产制造加速向研发创新和构建营销网络、商业模式转变。

  科技创新引领支撑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十二五”期间,南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1年的3200亿元增至2015年的5501亿元,呈现“总量迅速增长、占比不断提高、占全省份额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了基础和条件。”南通市科技局负责同志介绍,南通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把提升企业新能力作为核心支撑,强化创新资源、平台载体、政策环境等关键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由2011年的237家增至目前的663家。

  以企业技术中心突破400家为标志,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南通企业技术中心总量突破40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6家,苏中、苏北领先;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70家,总量全省第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南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4.9%,居全省第一位。2011年,中远船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神马电力参与完成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金太阳纺织获评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鑫缘茧丝绸获评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014年,中远船务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

  科技园区承载能力、产业应用技术研究能力不断强化。南通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队”,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61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24家,新增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省级科技产业园由2011年的8家增至15家。同时,南通成立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智能装备、智慧建筑、新材料和互联网经济四大研发方向和“平台+团队+研发经费+创投=企业”的研发机制,建立南通智慧建筑产业研究院等8家研究院所,搭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实境交互研发平台”等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破解产业技术难题、开展行业共性技术服务提供了支撑。

  现代服务业厚积薄发

  与“两新”产业一样,进入稳步发展期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南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十二五”以来,南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分别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和江苏服务业年均增速1.05个和2.7个百分点;投资年均增长33.9%,增速连续4年全省领先,比全省服务业投资平均增速高出12.1个百分点;应税销售年均增长12%。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南通市发改委服务业处负责同志分析说,从增加值构成看,传统服务业占比下降,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上升;从投资构成看,服务业对房地产的依赖度逐步降低,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稳步上升;从行业构成看,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稳步发展,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他列举出这样一组数据:2015年,南通市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9.3%,较“十一五”末下降了1.9个百分点;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1.6%,较“十一五”末上升了0.6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投资占服务业投资比重43.1%,较“十一五”末下降了7.3个百分点;信息技术服务、金融、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达到20.8%,较“十一五”末提升了5.1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南通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每年保持60%以上的高速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物流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科技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18%。南通综保区成功获批,林森物流、供销物流成为国家AAAAA级物流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泰森食品在南通市设立华东区总部,淘金时代、马塘易购等一批业态新、模式新、发展空间大的新兴服务业企业不断涌现。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推进亿元以上服务业经营性项目近500个,累计完成投资近1060亿元。目前,南通共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8家,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2家;服务业纳税企业40647家,较“十一五”末增加了9087家,增长22.4%。

  采访感言

  持续转型 势在必然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事关未来长远发展,焦作致力发展、持续转型,努力打造创新焦作、富裕焦作、美丽焦作、平安焦作,力争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让焦作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我市工业发展还存在发展速度偏慢、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能力偏弱、发展环境偏紧等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一个城市、一个产业的发展往往与把握重大机遇的能力紧密相连,在这方面,焦作有成功的经验可循。新常态下,我市工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倘若能够借机发力、乘机而起,一定能够在持续转型中取得突破,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

  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更是工业发展的硬任务。要始终围绕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向项目要动力,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加快谋划一批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项目、加快引进一批项目、战略合作一批项目;向改革要活力,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扩大有效供给,努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向创新要潜力,在科技引领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加强科技储备,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在全市营造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向规模要实力,在壮大企业上下功夫,做大企业、做强产品、做响品牌,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企业;向绿色要持续力,在环保安全上下功夫,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绿色工业发展新路。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