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问题这么快就得到解决,还没收我一分钱,不仅调解了纷争,而且维护了我的权益。”近日,苏家作乡寨卜昌村村民屈某高兴地说。
原来,屈某之前在乡里一家小企业打工40余天,但是厂方说他未干满一年不能拿工资,事情拖来拖去耽搁了一年。无奈之下,屈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苏家作乡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寻求帮助。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随即找到那家小企业的负责人。经调解,厂方认为屈某为学徒工,应得学徒工工资600元,屈某及其家属表示认可,最后厂方付给屈某600元工资,使这一纠纷妥善解决。
这是苏家作乡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工作的缩影。
去年7月份,苏家作乡正式成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四名调解员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他们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34岁,在岗位上想群众所想,全力帮助农民化解矛盾纠纷。
有人说,矛盾在调解处置后看上去都是小矛盾,但如果没有处置好,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小矛盾就会变成不可忽视的大矛盾。只有将这些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妥善处置,才不至于造成不可收拾的场面或者无法挽回的损失。
一年多来,四名调解员不辞辛苦,足迹遍布全乡每一个村庄。他们每天接待群众来访,走村访户,下班后还要加班加点,梳理案情,整理材料,有时候因为农民反映的一件事而开会商量到半夜。在处理矛盾过程中,一些当事人不理解,谩骂甚至推搡调解员,但他们从不与当事人发生争执,默默地忍受着。不管谁家有事需要帮助,只需要一个电话,调解员就会上门服务。
几天前,寨卜昌村村民刘大爷到乡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向调解员诉说自己妻子身患多种疾病,近期病情加重,整夜不能入睡,可是邻居潘某家养了只斗鸡,不知什么原因,最近经常半夜鸡叫,甚至不分昼夜地乱叫,这给病人带来不尽的烦恼,以致吃药打针都不能入睡,致使病情越来越重,为此他多次与邻居交涉未果,发展到吵架。调解员了解情况后,立即进村走访调查,探究事情来龙去脉。当询问潘家时,潘某情绪比较激动,说自己在农村养只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哪条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不能养鸡,没有规定不让鸡叫唤。看到这种情况,调解员就给他说乡情、道人情、叙友情,同时拿出屈某妻子近期病情诊断书让他看,说屈某妻子确实因病情急需静养治疗,作为多年的老邻居,要相互理解,作出牺牲和让步,再则按《民法通则》有关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虽然养鸡没有过错,但养的斗鸡反常鸣叫、半夜乱叫惊扰邻里病人休息也是不对的。经过调解员近四个小时的劝解,潘某终于同意让步,处理掉自己心爱的斗鸡,为邻里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两家人又和好如初。
为了减少矛盾、构建和谐,调解员通过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对各类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隐患苗头“主动出诊”,充当纠纷隐患的“灭火器”。他们会同村干部,摸排纠纷动态,宣传法律法规,调处各类矛盾,使98%以上的纠纷在村一级得到妥善化解,没有因调处不力而引发恶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实现了“小事不拖大,矛盾不出村”的目标。
“咱办的事不求名、不图利,为的就是让村民矛盾减少减少再减少。矛调工作做好了,上访的少了,社会稳定了,百姓和睦了,生活和谐了,这是我们最大的满足。”调解员毋乃尊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