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城建,践行协调发展理念,以人为本,成果斐然。围绕“人文、生态、宜居”,南通中心城区建设由打基础、拉框架向重细节、提品质转变。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叫“诗意的栖居”。这里给人温馨、舒适的享受。南通的“一河两岸”“水韵通州”,无不引人入胜。坚持“特色、精致、宜居、生态”,南通特色城镇做优形象、做美环境;强化地域风情特色塑造,南通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标准打造魅力乡村,让人想得起乡情,记得住乡愁。
镜头定格南通美丽瞬间,洋溢着人文之美、生态之美、艺术之美。
美丽南通,
让百姓共享舒适环境
每天,家住南通市区华威园的储淑娟都要到附近的钟楼广场健身,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绿化,让她的退休生活有滋有味。南通市区公园、绿化广场全面开花,不仅为许许多多像储淑娟一样的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场所,也不断推动着城市绿化面积的逐年递增。
南通市政府持之以恒,以更高的战略眼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南通。这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须,更与百姓的健康幸福息息相关。
南通“两河两岸”景观带建设全面启动,通吕运河绿廊船闸东路段、通宁大桥—崇川大桥段建成,海港引河绿廊开工建设。去年,南通市区建成小游园1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5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76平方米。
南通以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为主要手段,深挖治污减排潜力,建立健全总量减排政策管理体系。该市生态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从2010年的17.27%提高到2015年的23.07%,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从3.42%提高到3.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南通“环保执法‘亮剑行动’”,惩治环保违法行为,去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58件,处罚金额3991余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56%。该市以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企业环保信用信息公开与共享、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信用体系南通模式”,被环境保护部和中国法学会评为“生态环境法治保障最佳事例”。
路网四通八达,
30分钟组团通勤
5年集中建设,迈入“高架时代”。这几年,南通建成江海大道高架、东快速路高架、通沪大道高架、长江路快速化改造、通京大道快速化改造、老通启路高架等。“2009年10月,通沪大道通车;2010年11月,江海大道中段通车;2011年9月,通宁大道通车;2012年12月,通京大道通车;2013年8月,东快速路通车……”南通市建设局副局长何益军介绍,“2014年5月30日,随着通京大桥(3号桥)、通吕5号桥2座立交开放交通,市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高架,通过9座立交全部贯通,基本实现了‘102030’畅通目标,可30分钟组团通勤。”
完善骨干道路,优化路网结构。为强化重要组团之间的连接,促进主城区与通州区交通往来,南通先后实施建设钟秀路东延、人民路东延、工农路北延等10多个项目。同时,建成幸余路、永兴大道东延、永兴路、国强路北延等20多个项目,强化了新城区、观音山新城、市北新城等重点组团的道路建设。此外,南通着力打通“断头路”,钟秀路西延、战胜路、红星路西延等项目相继完成。2014年8月,南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三十七个、江苏省第六个获批城市。
打通城市“堵点”,改善“微循环”。近几年,南通重点实施了时代超市地下通道、青年西路大转盘改造、濠东路、濠西路及南公园节点改造、青年路隧道等工程,市区重要道路节点的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围绕疏通“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南通不断加大支路建设力度,将支路建设与片区改造、小游园、公共停车场等有机结合、整体考虑,一批重要的城区“堵点”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规划建绿,
市民游园赏绿去处多
多措并举打造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满足市民出门游园赏绿需要。南通将小游园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予以重点推进。去年,南通市规划、建设等部门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违补绿,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增绿扩绿,中心城区新增10处小游园,市区公园绿地可达性进一步提高。截至目前,南通市区已累计建成人民东路小游园、姚港路小游园、城山路滨河小游园、世纪花城南侧小游园等30多个精品游园,市民出行300米至500米就有一个5000平方米左右的公园绿地。此外,南通小游园内同步建设停车场、休闲健身场所等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打造复合型、实用型公园绿地。
去年,南通“两河两岸”景观带建设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南通通吕运河绿廊已基本建成,并已建成通沪大道两侧、东快速路两侧、城北大道两侧等10条道路绿化项目。此外,该市在“两河两岸”景观带、道路绿化带内建成约50公里城市慢行系统。
政府如此作为,百姓感受如何?在位于南通通京大道以西、南川园路以北的东昇小游园,随着天色渐晚,园里逐渐聚集起不少漫步健身的市民。“过去经常是绕着小区周边的马路走走,但路上人多车多,难免存在不安全因素,而且空气质量也不好。”家住附近南川园小区的市民程清正在公园里散步,他说,“现在新建的小游园就在家门口,环境好,设施全,每天早晚与家人邻居来散散步、赏赏景、晒晒太阳,心情也好。”
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南通小游园内人工开挖百余平方米水池,清水步道、水景植物,丰富景观层次,同时在雨季可起到缓释地表径流的作用。此外,小游园建设结合停车场设计,提供近百个车位,为周边居民缓解停车难问题。
扮靓城市景观,提升宜居指数,公园绿地是“面子”更是“里子”。南通一批公园绿地的建成,为城市增色不少,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随着公园绿地服务半径不断扩大,南通的城市热岛效应得以缓解,为市民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沿河生态圈,
宜居的绿色环境
傍水而建,南通城的发展始终与水相关。目前,南通已形成以濠河为核心的第一生态圈;以通吕运河、海港引河为核心的“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正在加紧建设中,其中通吕运河绿廊(通宁大桥至崇川大桥段)已于去年底基本建成。
多年来,南通高度重视濠河治理工作,将其列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累计投入20余亿元,开展水资源保护、生态景观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等工作,逐渐形成了以濠河为核心的第一生态圈。随着城市发展,第一生态圈已难以满足市民对生态、休闲等活动的需要。2013年,南通在第一生态圈基础上,打造由通吕运河、海港引河框围形成的“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市区两大生态圈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
濠河生态圈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衣”的理念,傍水建成映红楼、怡园、濠东绿苑、濠西书苑等30多处亲水景观;为古树名木建档立册,尽可能保留原生态环境;在景区内引进透水路面技术,建设生态林荫停车场,实行景区驳岸生态化改造……经过30多年努力,濠河从“龙须沟”变成了景观河,成为南通对外推荐的一张名片。2001年,濠河生态建设工程荣获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濠河综合整治与历史风貌保护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为2006年南通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奠定了基础。
“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遵循生态为民理念,设置商办、文娱、居住、慢行系统等复合化公共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今年,南通“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建设全面铺开,通吕运河绿廊(通宁大桥至崇川大桥段)规模初具,其他部分也完成规划设计,陆续开工建设;海港引河绿廊目前已开工建设西侧通吕运河至南川河立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