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精致秀美的城市建设,精美典雅的明清园林……扬州的雅致秀美、宜居宜业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精致扬州”的规划建设引起了考察团的关注。在考察团考察期间,记者采访了该市规划局副局长李建芳,就“精致扬州”建设提出了相关问题。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自己坚持的理念,即不与其他城市比高楼、规模、洋气,坚持扬州的人文精神、城市特色和文化自信。”李建芳说,“扬州的城市特色可以用‘古、绿、水、文、秀’五个字概括,这也是对扬州文化的概括。”
“古城经典,新城现代。”这是今天的扬州城留给人们的印象。让新城建设更加现代化是我国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但扬州对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取得的建设成果却是全国少有的。
目前,扬州对明清古城保存得比较好。”李建芳说,“在古城保护和建设方面,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跳出古城建新城’的发展战略,使扬州古城的整体格局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护。”
从2000年开始,扬州规划部门开始针对古城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把整个古城划分为12个街坊,为其制订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规划经过市人大审议,上升到了法定高度。规划出台之后,整个城市的建设和保护、古城的改造利用和复兴都要按照这样的规划往下进行。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今天扬州古城的整体风貌以及街巷、基础设施、城市水系、城市绿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保护。不仅街巷体系、历史风貌得以完整保留,而且城市的历史脉络也得以延续,使城市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富有中国味、文化味、市井味的历史文化城区。”李建芳说,“有专家认为扬州把古城的‘新’字做得特别好,这是古城带给人们的内在的人文感受。”
从去年开始,扬州把古城保护工作上升到更高层面,在当前古城保护较好的前提下,更加重视从物质到非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保护,提出了“历史城市”这个理念。“现在,我们不仅要保护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还要保护和古城相邻的瘦西湖景区的唐城、宋城遗址,并让两个保护区域相连,形成18.25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市轮廓。目前,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已经就历史城市保护工程印发了相关法律条文。
对于古城保护和开发建设工作,扬州如何集聚民力?李建芳说,扬州市近年来在古城保护和开发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主要是政府主导,运用多种建设模式。比如,该市国有公司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该市很多居民也自愿加入。该市明确提出,如果居民按照古城保护规划保留历史风貌进行建设,能获得30%~40%的资金补贴,这使居民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也使整个建设保护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使古城风貌得到很好的延续。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谈及扬州的规划,李建芳说,该市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轮总体规划时就邀请同济大学相关专家参与其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城市病”也逐渐凸显,扬州借助国际先进理念对城市进行规划,邀请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参与扬州的总体规划,确定了“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对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市要求相关规划机构必须为扬州的项目建设、建筑设计等提供三套方案,还要经过专家论证和规委会审查。规委会的参与人员非常广、层次非常高,有市民代表、专家代表和部门代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从城市宏观规划到单体规划的较好延续。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都出现了规划执行不到位、规划调整变化多和变化快等问题,这些规划层面的问题一直困扰许多城市。那么,在规划执行中扬州怎样排除外界干扰,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呢?
对此,李建芳坦言,要想将规划执行得很到位的确比较难。一直以来,扬州都在提倡要将一张蓝图绘到底。该市做好这项工作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规划部门制订的规划必须科学、合理,这为后期的执行者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技术层面依据。二是尽可能把规划上升到法律层面。在扬州还不能自己出台条例和地方法规时,相关规划必须上报至市人大常委会,并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实施。比如,该市生态中心的“四控一禁”实施方案,在现有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条款之外,扬州还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的支持,如果要修改规划,就要经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该市为确保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自我加压举措。三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重视制订规划、执行规划的严格要求,坚持凡是调整规划的容积率,必须上政府常务会,顶住各方压力和干扰,坚持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可以说,不唯大只唯特的城市建设理念和科学规划,成就了今天的“精致扬州”,也使该市成为联合国评选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