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在基层进行精准扶贫调查摸底工作时,发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有些贫困老人,他们并非天灾人祸而受苦,也不是无依无靠。他们的子女生活还不错,是当地的先富户,盖起了二三层的新楼房。然而,就在楼房旁边、背后,他们的父母却住在简陋、低矮、潮湿的小房里。还有一些地方农民群众受旧风俗习气的影响,红白事大操大办,更有甚者,一些贫困群众平时好吃懒做、吃喝嫖赌、铺张浪费,养成了等待救济的坏毛病,这些群众思想道德上的贫困,成了扶贫工作的“拦路虎”。
欠发达地区群众致贫的原因有多种,如地理、交通、资源、人文等因素的缺陷,影响了村民快速发展致富,成为脱贫致富的绊脚石。为此,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共同推进,各类扶贫项目得到较好落实。但是,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群众的“思想贫困”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笔者以为,“思想贫困”的根子不除,怎么扶贫效果都是有限的。
精准扶贫莫忘解决“思想贫困”。针对一些子女不孝顺老人,造成老人生活困难的现状,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要在精准扶贫中突出子女赡养父母这条底线,通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建立孝老敬老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制定孝老敬老村规民约等方式,弘扬传统孝道,树立良好家风,引导和教育其子女履行孝顺和赡养父母的义务,争做孝亲敬老的模范。
同时,针对少数群众因思想落后、懒惰愚昧等致贫的现象,还应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培训,改变贫困地区百姓的落后意识,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深入基层,体民情、察民意、知民愿,更要扮演好组织员、宣传员、服务员的角色,成为农村道德建设的示范者、推动者、践行者,发挥道德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为农村道德建设提供源头活水,消除小农思想、封建残余和旧风陋习,从思想上、精神上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消极思想,鼓励他们主动学知识、学技术、找门路,变“要我富”为“我要富”,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如此,扶贫工作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