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早上,我市一名35岁的男子在晨练时突然晕倒,不省人事,通过现场群众与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的接力抢救,最终将这名男子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当天6时33分,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到电话,称在市人民广场一名正在晨练的男子突然晕倒在地。正在值班的急诊科医生张金霞与护士张利霞、司机张超迅速组成院前急救小组,驱车赶往现场。
7分钟后,张金霞在现场看到,一些群众围在这名男子的身边,有的正在掐他的人中穴,有的正在对他进行心肺复苏。张金霞通过检查发现,患者瞳孔散大,呼吸和心跳均停止,血压也测不到,便立刻跪在地上继续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张金霞在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指挥张利霞和张超搬运抢救器械、为患者吸氧等。
在医护人员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围观群众变得非常安静,生怕发出声响影响抢救。看到张金霞累得满头大汗,两名学过急救知识的群众主动要求替她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其中一名就是刚才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群众。
20分钟后,在医护人员与群众的协力抢救下,患者终于恢复了心跳和呼吸,面色也渐渐红润。这时,张金霞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下一些,并立即与大家一起将患者抬上救护车赶回医院。
回院途中,张金霞与张利霞一边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边打电话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开通绿色通道。
7时15分,张金霞人将患者安全送达该院心内二区,等待在那里的医护人员立即投入下一轮的抢救中。经过紧张的抢救,这名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该院急诊科主任王旋麟介绍,呼吸、心跳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险的情况,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医院外,如家里、办公室、公共场所等。在心跳和呼吸骤停4分钟内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约50%的患者可以救活,4~6分钟约10%的患者可以救活,6~10分钟约4%的患者可以救活,10分钟以上的存活率几乎为零。因此,王旋麟建议,广大市民应了解并学会必要的急救知识,以便为患者赢得最佳的抢救时间。
相关链接
“黄金4分钟”,指心肺复苏和除颤的关键时期在心脏骤停之后的4分钟内。即意外发生后,第一目击者要在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最大限度地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呼吸过程,等待专业人员和抢救设备的到达。只有这样,患者才有活下去的可能。第一目击者如果消极等待,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不能保证救护车在4分钟内到达现场。超过4分钟,患者就可能生还无望,即便抢救成功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