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大地丰收。在武陟县大虹桥乡,“村与良田”的“村长”郑亚东在线上广发征集令,喊“地主”来种地。
郑亚东,一个从周口农村出来的90后,2014年通过省委组织部选调生考试来到了武陟县大虹桥乡,也是众多“地主”口中的“村长”。
2014年年底,初到大虹桥乡的郑亚东利用工作间隙搞调查时发现,享誉海内外、被称为“怀参王”的铁棍山药就生长在这片黄土地上。敏锐的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当地村民种植的铁棍山药品质一流,却因销路不畅只能低价卖给山药贩子。好东西卖了烂价钱,农民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
郑亚东之前在杭州工作期间接触过“互联网+”的新理念,他想通过互联网为当地农民谋条致富新路子。在5个月的时间里,郑亚东走访了80多个农户,写下40多页访谈笔记,对整个市场环境有了深入了解。通过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大城市不同行业的朋友聊想法、谈思路,他最终确定了以众筹的模式征集“地主”来焦作种植铁棍山药。也就是说,由“地主”出资承包农民土地,当地村民负责山药的种植和管理,收成归“地主”所有。
2015年7月25日14时,郑亚东将自己的思路和方案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了第一道以“村与良田”为名的山药“地主”征集令。浙江义乌沛洋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驻义乌工委常务副书记张沛看到了这条众筹信息,了解到众筹“地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山药销路、增加农民收入,便主动联系郑亚东,包了一亩地,成为“村与良田”的1号“地主”。
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地主”何畅说:“自己包地、种地,只用农家有机肥,不用农药、除草剂、膨大剂,这样种出来的山药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信息发布后不到24小时,16位“地主”抢先报名,有的包了一亩地,有的包了一分地,“村与良田”的“地主”圈不断扩大。在众筹模式下,村民们能及时收到山药订制款。据估算,采取这种模式,农民每亩地将增收2000元以上,他们干活儿更卖力了,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怎样将山药种得更好上。
田间地头热闹起来了。每个地块上都有一个木制的标牌,上面标注着“地主”的个人名片和订制信息。40号“地主”、中原一大碗创始人王超刚还经常来自己包的地里拔草、浇水,体验农耕乐趣。他打趣地说:“农夫,山泉,有点田……我这小日子越过越美!”
选种—开沟—播种—发芽—田间管理—开挖—包装,通过线下参与劳动与线上直播生长过程相结合的方式,“地主”“村长”“村民”一起见证着山药由小到大成长的全过程。
这种健康、新颖的农耕方式经“地主”及其朋友口口相传,队伍不断扩大,“地主”从最初的16位增加到现在的116位,所包的地块从最初的几十亩到现在的近百亩。
“今年的山药长势喜人,马上就要开挖了。你可以选择与我们同耕于垄上,共享健康绿色山药,一同传承农耕文明。”听,“村长”喊话了,他在召唤更多的“地主”加入!
·相关链接·
●网友众筹“桃花村”。一年660元认领一棵桃树,桃树由专人打理,施农家肥,不打农药,认领者不仅可以享用无公害农产品,还可以参加摄影比赛、烤全羊、亲子采摘等一系列活动,吃不完的桃子主办方还负责回购。
经微信朋友圈广泛转发之后,2016年2月27日下午,武陟县北郭乡原岗村“猴年有桃”桃树认购活动仪式启动,以众筹的模式帮助农民种植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郑州、新乡等地80多位网友参加,他们自愿成为“桃花村村民”。(据《焦作日报》)
●2014年12月30日,商丘市睢县首个助学公益性众筹项目——“温暖农村读书屋 回报睢县黑杂粮”开始在国内众筹网上线,并在微信朋友圈内转载。
该众筹项目是运用互联网金融技术,筹资12余万元帮助匡城乡李老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该众筹项目共分七个档次,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电子感恩卡、学校名信片、黑色系列农特产等。
(据河南省政府网)
●福建厦门宝生园的经营模式很独特,是通过“企业家投入资金”与“农民投入土地”进行合作的,资金来源于上百家的企业,土地来源于当地农村的村民。这样,双方都是投入者,都以农业生态与休闲农村建设发展为目标而相互融合形成利益的共同体,既有一定规模的资金,又有多种成熟经营模式经验和众多人才智慧,还有可靠的土地资源的保障。 (据厦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