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近学许昌 远学扬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全部力量凝聚在发展上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2016 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许昌南通扬州样板解读①
把全部力量凝聚在发展上

作者:本报记者 孙国利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许昌城市水系美如画。      许昌日报记者 乔利峰 摄
  森源集团智能化生产线。   许昌日报记者 乔利峰 摄
  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流水线。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江苏智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在处理业务。
  本报记者 李英俊 摄
  扬州江淮轻型汽车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冀伟在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资料照片)
  王玉庆在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资料照片)
 
   

  许昌以企业家为大,使产业发展日益高端化;南通以发展为上,铸就了千亿级产业板块;扬州以项目为王,催生了现代产业体系……

  跳出焦作看焦作,对标先进找差距,负重奋进促发展,争取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我市党政考察团在对许昌、南通、扬州进行定点考察后,强烈地感受到三市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展现出的胆识气魄、惊人速度和实干作风。三市都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渠道,把服务好企业当作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聚焦发展抓项目,助力企业促发展。

  如何把感性的体会转变成理性的思路,把差距量化为加压奋进的目标?发展为上,项目为王,企业家为大,把全部力量凝聚在发展上!这样的发展思路或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发展为上,项目为王,企业家为大。

  许昌、南通、扬州三市,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展现出的胆识气魄、惊人速度和实干作风,令人叹为观止。三市都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渠道,把服务好企业当作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聚焦发展抓项目,助力企业促发展。

  许昌智慧——企业家为大,产业发展日益高端化

  许昌优先发展电力装备产业,有制造及配套企业104家,年销售收入778亿元;特别是长葛产业集聚区集群效应明显,连续6年进入全省十强,是我省为数不多的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许昌制定实施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着力营造企业家干事创业环境,极大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75%以上,拥有民营企业3.7万家。“十二五”期间,许昌共引进省外境内项目1894个、合同利用资金4218亿元。今年1~8月,许昌17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1亿元。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许昌4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森源集团、黄河集团、众品集团3家企业2015年销售收入分别达224亿元、170亿元、163亿元。初创于1992年的森源集团,最初只是一个由4人创办的民营小厂,经过20多年的发展、转型、升级,已成为占地2000多亩,拥有员工1万人,拥有电气制造、车辆制造、新能源、投资物贸四大板块19家子公司的现代企业集团。

  许昌市每月都请专家教授举行报告会,为广大干部和企业家“充电”;实施“企业家能力再造工程”,与清华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开展教育培训。去年,长葛市与清华大学合作,举办了为期一年的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研修班、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聘请领导、专家到长葛授课。在政府的推动下,许昌广大企业在经济“寒冬”纷纷掀起学习潮,一大批企业主动与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办MBA培训班,去年参加培训的学员有1700多人。

  南通经验——发展为上,铸就千亿级产业板块

  南通有超亿元企业2317家、超50亿元企业22家,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具竞争力的船厂之一。南通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65%、全部税收的74%,16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南通提出了“发展为上、项目为王、企业家为大”的响亮口号。在经济新常态下,南通市依然保持了较高增速:今年1~8月,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98个,完成投资53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今年上半年GDP增长9.7%。

  南通聚焦发展、聚力项目,“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26个50亿元以上项目,成为苏中领头雁。以3个主导产业超过2000亿元为标志,转型动能日趋明显。南通研究出台《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坚持以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促进新老融合、互为传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形成船舶海工及重装备等6个千亿级产业板块。南通聚焦做深、做特10条全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海工等引领产业变革。2015年,南通六大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突破4500亿元,同比增长11%,占规模工业比重的33%,比“十一五”末提高11.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8%。

  南通苏通科技产业园是江苏和新加坡的跨国合作项目,如今又成功引进了中奥生态园区等国家级平台。

  扬州样板——项目为王,催生现代产业体系

  扬州拥有超亿元企业1463家,牧羊有限公司粮食机械产量亚洲第一、全球第二。扬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市九成以上,就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80%以上,上缴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量的60%。

  经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石,稳要有“压舱石”,进要靠“大块头”。扬州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跃升的重要法宝,就是坚持项目为王,举全市之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扬州坚持“项目为王”,“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开工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457个,沿江地区100亿元、沿河地区50亿元重特大项目实现两轮全覆盖,为经济总量连续跨上3000亿元、4000亿元两大台阶提供了坚强支撑。

  扬州市坚持“两手抓”,一方面鼓励支持本土企业上转型大项目,做大存量、做优存量;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国内顶尖企业的合资与合作,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助外力优化存量、扩大增量、壮大总量。扬州人引以自豪的“1+100”发展模式,正是靠大企业、大投资、大项目支撑,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集群效应、规模效应,这是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扬州培育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船舶及配套件、石油化工、新能源等5个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特别是通过引进上汽大众仪征分公司1家企业,带动100家配套企业入驻,达到千亿元产业规模,形成了“1+100”的发展模式,彰显了项目为王的“蝶变效应”。

  一个大项目,造就一个新产业;一个大项目,催生一个新基地。

  上海大众仪征整车项目创造了扬州工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一年建设投产,一年接近产能设计。在规划面积38.9平方公里的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零部件集聚区,吸引了近100家关联配套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形成了“上海大众汽车板块”。

  科技创新推动许昌大发展

  ——访许昌市发改委副主任冀伟

  本报记者 刘 婧

  去年,许昌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量居全省第一位,新增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三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全市应用电子商务企业超250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18亿元。我市党政考察团在许昌考察期间,这组数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首要抓手,推动工业发展迈上中高端,促进工业结构迈上中高端。”许昌市发改委副主任冀伟说,“创新发展推动许昌经济提质增效。”

  在许昌,由创新发展壮大的企业有很多。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开关厂起步到今天,河南森源集团已发展成为集电器制造、车辆制造、新能源发电等领域于一体的集团,成为国内重要的智能输变电设备和车辆制造基地。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电动乘用车获得了2015年全国唯一的“电动车辆技术卓越奖”。仅2015年,森源集团就申报专利205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获得科技成果鉴定28项,高新技术产品贡献率达80%,新产品贡献率达35%。

  河南众品从饲养基地到产品精深加工,从物流配送到终端营销,形成了一体化的生产分销体系,企业上市后创立的鲜易控股公司,定位于产业互联网O2O生鲜供应链服务商,谋求大发展。近年来,该公司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实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3亿元,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如今,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成为许昌工业的第一拉动力,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对制造业贡献率达75%。”冀伟说。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许昌创新发展的实效。过去五年,该市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达2170.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均为2010年的1.7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94.2亿元,是2010年的1.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5亿元,是2010年的2.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体制创新成就许昌“兴水梦”

  ——访许昌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王玉庆

  本报记者 刘 婧

  没水找水、缺水引水。不到三年时间,许昌将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打造成“生态水城”。在许昌,水系建设引起了我市党政考察团一行的极大关注。许昌如何在短时间告别了“缺水之痛”,实现了“兴水梦”?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许昌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王玉庆。

  “体制创新成就了许昌的‘兴水梦’!”谈及水系建设,王玉庆自豪地说。

  历史上的许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曾河湖相连,渔舟唱晚。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特别是受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等因素影响,曾经的河流和两岸美景消失了。上世纪80年代,许昌市成了全国严重缺水的40个城市之一。

  勇创新,敢突破,许昌治水才有通途。王玉庆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通过治水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了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2013年5月,许昌市抓住水利部在全国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这一历史机遇,结合实际,着眼长远,精心谋划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大力推进生态水系建设。

  许昌水系建设投资巨大、规模宏大,如何保障各项工程顺利推进?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了许昌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水系建设中,许昌市整合相关部门,成立了水务局,把规划、住建、城管等部门的相关职能纳入进来,承担水系建设的规划设计、项目实施、运营管理等职责,变“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水系建设的效率。

  “整合城市水、农村水、天上水、地下水为一家之水,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大力提高了水资源的管理、调配和综合利用能力。”王玉庆说,“许昌通过三年的水利制度改革谋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创新了管理体制,高效推进了水系建设。”

  累计投入50余亿元,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许昌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完工并成功蓄水,实现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建设目标,形成了融三国文化、都市生态文化和魏都风情文化为一体的曹魏故都水利风景区,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今,许昌形成了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大丰收。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