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梦。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那就是清晰、勇敢和坚强。来过,便不曾离开。
初秋,从繁华走进幽静,心被时空涤荡得干干净净,犹如乌镇的天空和街衢,一尘不染。
乌镇的天是羞涩的,即使没有雨,也是阴阴的。走在水边、桥头,任何一个回望,眼里都是风景。光滑的石板,质感的古屋,白墙青瓦,错落有致,娇艳的花朵随处可见,点缀着质朴的画风,仿佛清秀村姑鬓角的插花,婀娜多姿。随便一座桥、一个石墩,便可坐下小憩,别担心,到处都是一尘不染,不会弄脏你的衣裙。
南栅是乌镇真正的老城,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乌镇人用自己的房子装饰一个店面,把油纸伞倒挂在屋檐下,组成“庭院深深”的一组,四只宫灯雍容地挂在廊前,或悬挂五彩的衣裙,或摆上原始的茶具、一个童趣可人的雕像,或摆上一个炉子,笼屉上绽放着美丽的“定胜糕”,香气四溢。“来吃饭吧。”乌镇就是这样招待客人的,像招呼自家人一样。
狭长的小巷蜿蜒伸展,深红色的木牌楼相对而出,相距不过几米,邻里之间打开窗户便可聊天说话。老人悠闲地坐在门口、河边,看船只缓缓地从河面划过,一只小狗慵懒地趴在墙角发呆。
进入东栅,风景瞬间转变了风格。比起老城的古朴、自然、随性,这里更像是略施粉黛的闺阁千金,精致的桥拱与水中的倒影“画”了一个标准的圆。亭台楼榭醉卧水边,杨柳拂地,竹林青青,细细编织成一道绿色的屏障,遮住了我的视线,一条曲折的小径,在苍翠碧绿间引诱着我走向另一段离合的神光。
流水的尽头是一座廊桥——逢源双桥。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趟桥,须分左右两半,因此又有走此桥可左右逢源之说,所以,更是不能错过,来来回回走了几趟,却发现,无论站在哪一座桥上,都可以透过凭栏看到另一座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浪漫而迷离。过双桥,便是长长的巷子,“一杯两盏今逢渔家美食,三碗四碟渊源百年风情”,大概是两旁的枕水人家热情的邀约吧。
狭长的巷子里,飘过缕缕酒香。寻味而至,是乌镇三白酒作坊,据载是大清同治年创建,走进作坊,依然有工人在劳作,偌大的蒸馏锅冒着热气,清冽的酒顺着细细的竹槽缓缓流出,好客的主人盛情地倒上半碗招待过往的客人。整齐排列的大酒缸,占了大半个院落,大概是主人多年的珍藏吧。
最喜欢的当数染坊的天井。一幅幅蓝印花布从高高的云天直挂而下,布衣飘飘,宛若飞天,一朵朵别致的花儿呼之欲出,在微风中跳着美丽的舞蹈,以前在荧幕上看到的仙境就在眼前,忍不住冲过去来回在布中穿行,想象着蓝印花布下曾经飘荡和停留过的思念与哀愁,此刻,都化成小女满怀的喜悦与惬意,矫情地抚桩低眉,留下满意的身影。
“云气春霖月半炼水,清光淑景芳草远山。”在乌镇,即使牌匾也与雕梁“配合默契”,烘托着似水年华的“晴耕雨读”,让我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如此的境界与修为,岂是凡人能抵,那一柜柜古书的气息与积淀,足以成为它最好的注脚。
行走在西栅,更不用刻意去寻找风景,也不用刻意去感受文化,沿路可见的手工作坊,展示着乌镇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副副意味悠长的桥联,蕴含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耐人寻味。
夜色中的古镇,更是美得超凡脱俗。沿河泛舟,船如同在灯河中漂浮,水上灯光辉映,船桨轻摇,划破一池碎银。从一座座石桥中穿越,好像穿越过一个个时空隧道。听一场评书,观一段锦鲤争食之趣。完全不用担心亮如白昼的街道会破坏你寻幽的心情,老街小巷,几盏古老的路灯,照亮了古老的雕花床、门楼、风火墙,毫不刺眼的寂寞,将思绪瞬间拉长。
宿在乌镇,枕水江南。穿行于静水间,品味着乌镇的历史与文化,找寻每一处浸透千年沧桑的遗迹,呼吸着博大丰厚的文化气息,为每一个平凡而独特的细节感动着。不远处,又传来花鼓戏的沧桑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