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必定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必然有1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
为减少一般事故、控制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围绕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非煤矿山、油气管线、渣土堆场等行业(领域),进一步加大“打非治违”和专项整治力度。截至7月底,全市共排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9327家次,排查各类事故隐患8030项,已整改7975项,整改率99.3%。尤其是在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中,全市共排查取缔非法采矿点413个、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1028个,到期关闭非煤矿山企业63家;全市214项油气输送管道隐患全部整改销号,在全省提前完成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改攻坚任务。
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近年来,我市不断从安全生产标准化、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夯实基层安全生产基础。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我市采取专家下基层指导、开展标准化培训、示范引导带动等办法,深入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活动,全市76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58家工贸企业、7家非煤矿山、4处尾矿库达到标准化建设三级以上标准;在职业健康监管工作中,我市积极开展“创建百家职业健康规范企业”“职业卫生执法年”活动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对575家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进行了执法检查,排查整治各类问题和隐患708项,对140家企业予以警告;在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中,我市以安全生产“大宣传、大培训、大文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提升全民安全素质、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安全监管人员执法水平的“三个提升”工程,全社会安全意识得到持续增强。3年来,我市免费举办专题业务培训班53期,培训县、乡分管安全生产领导干部3200多人次,培训企业负责人、安管人员、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等2万多人次。此外,我市还积极实施安全监管装备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组建了11支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提升了应急救援能力。
实现安全监管方式“五个转变”
近年来,在认真研究把握当前安全生产工作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我市积极创新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一是坚持理念创新,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责任如山”“事故可防可控”“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发展理念,把创新贯穿于安全生产一切工作之中。二是坚持制度创新,改进检查方式、规范督查工作、实行重大问题公示制度、完善约谈和跟踪督办机制,筑牢安全生产红线。三是坚持体制创新,明确要求县(市)区、乡镇和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要健全安全监管机构,乡镇至少配备2名专职安全监管人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至少配备3名专职安全监管人员,确保安全监管执法需要。四是坚持机制创新,构建了企业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了“黑名单”制度,建立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机制,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管模式,规范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强了监管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社会保险机构的间接安全监管作用,降低了职工、企业乃至全社会的风险水平。体制机制的创新使我市实现了安全监管方式从“被动抓”向“主动抓”的转变,从“粗放抓”向“精细抓”的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从“就事论事”向建立科学系统机制的转变,从行政手段向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社会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转变。
2013年、2014年、2015年,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在全省综合排名分别位列第二、第六、第三位;
2015年1月,市安全监管局被国家安监总局授予“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今年1~9月份,全市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工矿商贸、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农业机械)34起,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安全生产工作永远在路上。今年是“十三五”的起步之年,站在新的起点,我市安全生产工作正沐浴春风,高扬安全发展之帆,继往开来,持续发力,踏着铿锵的步伐迈向新的征程,为“四个焦作”建设和我市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