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随大伯习武;他酷爱武术,后经名师指点学习太极拳,并逐渐领悟太极拳真谛;他痴心传承,经他培训的太极拳学员达数千人,其中不乏武坛佼佼者。他就是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拳师、市武术名师刘连生。
刘连生1960年出生于中站区西冯封村的一个武术世家,5岁时,刘连生便跟随大伯刘思绪学习武术基本功。“当时学习的基本功有蹲马步、压腿,熟练后又学习倒空翻、劈叉、五步拳等。”刘连生说。
由于年龄太小,刘连生吃了不少苦头。练习蹲马步时,需要步子与肩平齐,两手合拢,刚开始刘连生连一分钟都坚持不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蹲马步他可以坚持40分钟左右。“小时候,记得在家里的窗台上压腿拉筋,用额头顶着脚尖,疼得眼泪直打转,练不好大伯会严厉训斥,只能咬着牙坚持。”刘连生回忆说。
经过3年苦练基本功,8岁时,刘思绪才开始教刘连生学习武术套路,其中包括炮拳、通背拳、帽拳等拳术,以及刀、枪、棍、剑、绳、鞭等器械。刘连生回忆,大伯刘思绪教拳非常严格,在习练武术动作时,要求他做到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步伐稳健。
“每次套路教习中,大伯还要求我和村里其他学拳的孩子们集体操练,这样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刘连生说,“每套拳都要求重复练习10遍以上。”
通过10年不间断的苦练,刘连生逐渐掌握了炮拳、通背拳、帽拳等拳术的要领以及刀、剑、棍等器械的使用技巧,这为他之后走上武术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岁时,经大伯推荐,刘连生认识了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村的吴俊敬老师。“当时吴老师70多岁,留着一把大胡子。我觉得老人练拳腿脚肯定不灵活,谁知在一次切磋中,老师在我面前一晃,轻松地搂住我的腰,用巧劲把我甩了出去,我快要摔倒在地时,老师又一个箭步冲过来接住了我。”刘连生说。从那以后,他特别佩服吴俊敬老师,开始向老师学拳。
从吴俊敬那里,刘连生开始接触太极拳。刘连生说,吴俊敬老师特别注重太极拳行意结合、刚柔并济。他认为,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到,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也是历代内家拳的不传之密。
经过4年苦练,刘连生在太极拳方面的造诣有了巨大提高。1978年,刘连生开始四处走访,先后到博爱县水允村、贵屯村等地和当地武术爱好者进行武术交流。从中他领悟了更多武术心得,并对吴俊敬老师的“不孝敬老人不教、心地不善者不教、言而无信者不教”有了更深的感悟,认识到武德在武术中的重要性,这也为他日后传播太极拳奠定了武德基础。
多年来,刘连生义务举办太极拳、太极剑等培训班200多期,其培训的学员达到1800余人次。他所带领的团体在各类武术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一等奖40个、二等奖37个、三等奖20个。
“我希望秉承‘全民健身’的理念,发扬武术精神,把太极拳这项家乡的优秀拳术推向更广阔的世界。”刘连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