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将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而创新一词排在第一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中共焦作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创新焦作、富裕焦作、美丽焦作、平安焦作,力争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近期,新一届焦作市委又通过组织考察调研,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在全省、全国找坐标、找标杆,提出了“近学许昌,远学扬州”的发展路径,体现了开拓思路、解放思想、勇于担当、踏实苦干的作风,成为促进焦作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大举措。而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充分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则是能否有效体现这个发展路径、实现建设“四个焦作”目标、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关键。
工业是创新发展的主战场
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要靠综合实力。从目前全省18个地市的综合比较来看,要实现我市跨越式的大发展,综合实力增量应当主要来自工业的发展。焦作工业的发展绝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更不能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要用创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新兴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焦作经济转型升级。我市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必然也必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要不断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通过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许昌市为例,2015年,许昌市生产总值达2170.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均为2010年的1.7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294.2亿元,是2010年的1.8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科技创新,2015年,许昌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量居全省第一位,新增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三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正如许昌市发改委副主任冀伟所说:“如今,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成为许昌工业的第一拉动力,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对制造业贡献率达75%。”
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工业发展,企业先行。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许昌,创建于1992年的河南森源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持续进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现已发展成集科研、制造、新能源发电、投资物贸金融为一体,拥有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市)、河南森源重工有限公司、森源国际(香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森源东标电气有限公司等24家子公司和员工近万人的集团公司,成为国内重要的智能输变电设备和车辆制造基地,2012年至今连续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15年,该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电动乘用车获得全国唯一的电动车辆技术卓越奖,当年申报专利205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获得科技成果鉴定28项,高新技术产品贡献率达80%,新产品贡献率达35%。
项目建设是创新发展的“牛鼻子”
项目建设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创新发展的“牛鼻子”。在项目的规划、遴选、引进和配套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带动技术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带动市场创新,最终通过项目建设的创新带动供给侧改革,延伸焦作区域经济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驱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工业引领作用。一个成功的企业建设项目,就能形成一个产业,变成一个园区。例如,在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内,投资100亿元的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整车项目,一年建设投产,一年接近产能设计。而与此同时,由于项目建设的创新带动作用,规划面积38.9平方公里的汽车工业园零部件集聚区吸引了近百家关联配套项目落户,总投资200多亿元,形成了一个“上海大众汽车板块”,成为扬州人引以自豪的“1+100”发展模式典范。
传统资源优势是创新发展的根据地
要利用传统资源优势进行创新发展,把“一拳一药一山水”的太极文化、“四大怀药”和“焦作山水”的资源优势发扬光大,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招商引资,借力成长,借用PPP(公共私营合作制)等创新资本的投入方式来培育“一拳一药一山水”的相关新兴产业,形成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具有焦作地标特色的、链接科农工贸商金甚至文化等产业链的、多元化集团化的“太极股份公司”“怀药股份公司”和“焦作山水股份公司”等大级别的龙头企业,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焦作特色产业。
协调发展是创新发展的平衡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要在焦作跨越式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充分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协调好产业结构的调整,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效能;协调好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发展,因势利导,做好区域经济的分类与布局;协调好焦作与国家战略的对接、与河南省战略的对接,积极参与、融合发展。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