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娇
日前,记者如约来到张玲丽的“然清轩”画室。
走进画室,只见画室的墙壁上挂着她的一幅幅佳作,博古架上摆放着古色古香的瓷瓶,案几上的瓶子内斜插着花枝,画室显得格外静谧。
张玲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焦作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工笔画研究会会长,现为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
张玲丽出生在我市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父亲是一位绘画爱好者。
4岁多时,有一次趁着父亲出去洗笔的工夫,她好奇地拿起毛笔在父亲画好的孔雀头上戳了一下,正是这次破坏性的小举动,让父亲发现了隐藏在她心底的“小火苗”。在父亲的引导下,张玲丽开始了她的学画生涯。
小时候,坐在种满花草的院子里,趴在小石桌上一动不动地对着小人书描摹,是张玲丽最快乐的事情。
18岁时,张玲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洛阳师专艺术系,开始了系统的专业学习。1991年,她毕业后被分配到焦作师范学校(现焦作师专)任教。2005年9月,怀揣着对艺术的更高追求,张玲丽来到了中国美术的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进修。“一年时间太珍贵了,让我觉得要学的东西很多。”张玲丽对记者说。
2006年学习结束后,张玲丽参与了中央美术学院为成吉思汗陵集体创作的《一代天骄》大型壁画的绘制。她负责的是壁画第三部分《巨人的时代》中成吉思汗的绘制。为了将成吉思汗的形象画得更加饱满、更加真实,张玲丽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对成吉思汗服饰上的纹样、使用的器皿、不同场合里的不同表情进行反复推敲。近400平方米的壁画,经过了两个月的精心描绘,师生们昼夜奋战,让张玲丽第一次感受到了壁画创作与绘制的艰辛。
虽时隔多年,但提起绘制壁画时的情景,张玲丽仍激动不已:“通过参与那次壁画创作,不仅让我对壁画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法有了一个深层的认识,而且对以后的创作之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7年9月,张玲丽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在职研究生。2008年初,张玲丽在收藏瓷器的朋友家里看到一批精美的瓷瓶。那如玉般的白瓷、温润成画的青瓷,优雅、细腻、神秘,张玲丽看得如痴如醉。接下来,研究生导师王颖生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解析与训练》实践课程则点燃了她久蓄于心的画瓷之火,开始了《闻香系列》的绘制。
8个月后,《闻香系列》在北京798艺术区成功举办了个展,其中的代表作品也入选全国首届艺术硕士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得优秀作品奖。“《闻香系列》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我还得到了靳尚谊先生的指点。”张玲丽说,“能用纯粹的中国元素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
多年学画的经历让张玲丽明白,工笔画不是要一个人闷着头画,而是要多与人沟通,这就需要一个高层面的交流平台。2009年12月,焦作市工笔画研究会应运而生。作为研究会会长,张玲丽在教学之余又多了一分责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我市广大工笔画爱好者可以通过工笔画研究会这个平台分享创作经验,共同提升。”张玲丽告诉记者,“我愿意把多年的工笔画教学实践分享出去,为我市工笔画事业的发展尽一分绵薄之力。”
2012年,张玲丽调入中原文化艺术学院美术系,并被聘为副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琪这样评价张玲丽的作品:“恬静细腻,单纯平和,这种平和朴实的心境所表现的意趣,是现代学画者难能可贵的。”
诚然,作画当如是,做人当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