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玮萱
近日,天空放晴,解放区文化馆大院又像往常一样热闹起来。唱歌、跳舞、学国画、打太极拳……每天,有约500名辖区居民聚集在这里,尽情享受解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
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解放区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个小时,有10大类23项文化服务项目免费开放,全年培训文化专干6500余人,全年可服务辖区居民12万余人次。2016年,解放区文化馆被授予“国家一级文化馆”称号。
让公共文化资源落地,让公共文化服务扎根群众,打造惠及大众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解放区擦亮“国”字招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升级。
采访时,解放区文化馆馆长董海霞谈及解放区文化馆十几年来的变化如数家珍。
1990年,董海霞进入解放区文化馆工作。她记得,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解放区文化馆的办公场地是租用的,公共文化活动也非常少。到了2007年,解放区文化馆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拥有了几百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场地,并成立了舞蹈、合唱等文化教室,但仍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直至2011年,在解放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将辖区内闲置的学校改造为现在的解放区文化馆。次年,拥有4000多平方米文化活动场地的解放区文化馆全面开放,现已拥有32支馆办文化团队。
在董海霞看来,解放区文化馆升级的不仅是硬件设施,还有软件服务。她说:“在解放区文化馆开放之前,大家平时都是自己玩,逢着国庆节、春节,馆里就组织几个节目举行一次演出。现在可不同,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演出。每年,解放区文化馆要举办大小型广场文化活动约60场次,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及艺术讲座50期,馆办文化团队也由2007年的7支发展至如今的32支,培养了约2000名文化志愿者长年在基层开展文化活动。”
近年来,解放区文化馆先后依托“解放区文化馆网站”“百姓文化超市”,通过线上服务、线下交流、你点我供的形式对基层群众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及时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预告和文化推介服务,使文化服务更便捷、更实用、更接地气儿。以前,解放区文化馆工作人员是根据自身专业要求和领导安排搞“业务”;现在,解放区文化馆工作人员是根据辖区居民的需求搞“服务”。
目前,解放区已经构建了区、街道、社区(村)、楼院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作为区一级文化服务团队,解放区文化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已经铺开的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将文化资源与文化服务下沉,再下沉。
11月2日17时,在解放区文化馆排练完节目的解放区焦南街道中州社区居民芦晓英准备回家。她告诉记者,退休后,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闷闷不乐,两个多月前,已经参加多年文化活动的姐姐把她带进了解放区文化馆的馆办团队——群星艺术团,与一群兄弟姊妹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她的心情豁然开朗了,天天觉得生活充满阳光。芦晓英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变了我的生活。”
上图为解放区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在基层演出。
(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