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老家莫沟”有个工匠班
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 12月全面实施
温县:抓禁烧出奇招见实效
从“污染围城”到魅力新城
今日看点
志存高远 做到极致
孟州市牵手蚂蚁金服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家莫沟”有个工匠班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莫沟村的淘宝院。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编者按 在近日召开的2016中国150个美丽休闲乡村发布会上,孟州市莫沟村被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成为我省唯一入选乡村。

  莫沟,这个一年多前还很难在中国版图上找到的一个点,因为破旧、荒芜,曾被规划为整村搬迁地,如今却奇迹般地以乡愁记忆、“老家莫沟”而名声远扬,仅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多人次。

  化腐朽为神奇的有“老家莫沟”建设的决策者、设计者,更有“老家莫沟”建设的工匠班。工匠们精雕细琢的青砖蓝瓦、木梁画柱,既古朴典雅,又具现代美感。人们惊叹于“老家莫沟”匠心独运的精美建筑,更惊叹于建设者为“老家莫沟”建设不忘初心、招之即来,不讲价钱、爱岗敬业,不懈坚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老家莫沟”有个工匠班,让工匠班出名的是“老家莫沟”一年前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建设。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王秋生

  莫沟作为孟州市委、市政府“一修复三实现”(修复乡村生态,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试点村,邀请全国知名乡村建设设计团队全程规划,恢复原有村落民居的历史人文风貌,再现太行窑洞文化。

  如何将规划设计转化为现实,将生态修复中的乡村肌理——建筑风貌展示出来,寻求能够精雕细琢地建设乡村房屋和窑洞的工匠迫在眉睫,这也成为孟州市领导和设计团队的一大心病。

  这时,莫沟村70岁的万齐生走进孟州市领导和设计团队的视线,一同走进人们视线的还有万齐生的6个徒弟。一师六徒,平均年龄近60岁,没学历、没名号、没背景,却个个都有拿手绝活。然而,他们打拼多年,已在各自领域、产业中小有名气,收入丰厚,生活舒适,能回老家参与“没有油水”的“老家莫沟”建设吗?

  不忘初心 招之即来

  万齐生长年在农村搞建筑,人们亲切地称他“老万”。从20岁开始,老万就师从能工巧匠学习木工、泥瓦工和盖房手艺。因为爱学习、勤钻研,他很快成了建筑行业的好把式,特别是在民俗建筑领域,没有哪个环节是他不懂不会的。在民俗建设手艺濒临失传的背景下,老万成了闻名乡里的“匠人”。用“老家莫沟”设计团队负责人的话讲,老万是名副其实的“大熊猫”。

  当设计团队负责人找到老万的时候,他正担任多个民俗建筑工程队的顾问、合伙人,每月只是动动嘴就有上万元收入。听说建设“老家莫沟”让他担当大任,他满口答应。他被任命为“老家莫沟”建设的总监工,专门负责建筑技术方面的工作。同时,设计团队恳求老万做通他徒弟们的工作,全部回到老家,建设“老家莫沟”。

  老万第一个去找的是他的大徒弟何中胜。何中胜17岁就跟着老万干泥瓦匠,一直在老万的工程队干活,今年59岁,木工、瓦工、装修样样能干,是个全面手,尤其擅长建筑雕刻,将花状、兽形、龙纹等雕刻得栩栩如生。何中胜不仅手巧,干活还利索,砌墙一天能砌3000多块砖,一人顶三个人干活,一天工钱300多元。“老家莫沟”开始建设,老万找到他说:“别在外面干了,一起回老家建设咱自己的村吧!”何中胜当时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为这,他老婆没少埋怨他:“你傻呀?在外面干活一个月能赚万把块钱,在家才能赚几个钱啊?”何中胜却回答:“在外面哪怕一个月赚10万块钱,那也是给别人干,在莫沟那是给咱自己家干,我愿意。”

  何中胜的哥哥何先升,今年63岁,也是老万的徒弟,而且是老万年龄最大的徒弟,已经不干工匠20年了,是四乡八邻中最早跑客车生意的。当了20年老板的何先升听说师傅找他,就连夜赶到莫沟,然而当师傅让他回村重拾手艺、建设家乡的时候,他犹豫了。自家的几辆客车还在运营,每月有几万元收入,他担心自己手艺多年不用,有些生疏。可师傅的坚持他无法回绝,师傅的话语也久久在耳边响起:“你有经营头脑,建设莫沟,不光需要匠人,更需要领头人。”师傅相中的是他的领头人气质,要让他带领一个建筑队建设家乡。他回到家里,把全部生意交给儿子,卷起铺盖,和师傅一起住在村里。

  老万58岁的徒弟张富,铺瓦房顶是一绝。铺瓦房顶要求高,铺不好,不仅漏水,还缩短房屋寿命。他铺设的瓦房顶通直、密实,人称“百年不漏雨”。“关键是他干活快,一天能铺3000多片蓝瓦。”老万说。张富铺瓦,论片收费,铺一片两三角钱,每月也有上万元收入。可师傅找他说明来意后,他二话没说,跟着师傅就走。

  在老万的号召下,同为55岁的徒弟万新发、莫刚岭,52岁的耿四清也纷纷放下手中活计,来到老万麾下。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不忘初心,建设家乡。万新发专干细活,有一手砌墙的绝活。民俗建筑墙体使用旧青砖,需要打磨、雕刻,一块砖不仅打磨两三遍,砌墙时更讲究。“看角把边、白灰勾缝”,一般人砌砖一不小心就会跑偏溜缝,他砌出的墙,横竖看都是齐刷刷一条直线。耿四清是垛墙打基的高手,看看村里那些古朴的泥土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从过去年代存留下来的,其实都出自老耿的手。莫刚岭擅长贴青石地砖和扒砖,这两样砖跟普通的地板砖可不一样,因为纯手工制作,规格、尺寸不一致,铺的时候全靠眼到、心到、手到,老莫铺出的地砖严丝合缝、平整如镜。

  不讲价钱 爱岗敬业

  “只要是老万经手的活,百分之百让人放心。”“老家莫沟”设计团队的成员这样说。正因为这样,莫沟村的每个工程,都离不开老万。尽管年已古稀,但爬房上墙的功夫,老万一点都不逊色于年轻人,凡事总往前挤总抢先干。最多的时候,十几个工程同时在建,作为总监工,他像个上足了发条的钟摆一样,绕着村子不停旋转。好不容易刚停下来喘口气,捏在手里的电话又响个不停——“万大叔,您来看看檩条这样放行不行?”“万师傅,这个窗户的尺寸这样定合适吗?”“老万哥,先来这边给这堵墙把把关吧?”忙碌的他往往是刚放下这个设计,又赶忙跑到另一个地方,刚爬完房顶,又下到地坑……一年半下来,老万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在工地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半夜三更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赶。十天里有八天都忙得顾不上吃早饭。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脑神经衰弱,时常会头晕和头疼。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他每天都需要服用大量调节神经的药剂。

  老万干活,不光是苦干,更多是巧干。在“老家莫沟”建设中,专业设计团队先设计图纸,然后再交给“老万”指挥实施。一般的工程师往往都是按图作业、按部就班,可老万不是这样,他对每一处建筑大都重新结合莫沟村的地形地貌和民俗习惯作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今年春天,在建设“老苗书馆”时,老万对图纸上的一个数据产生质疑,便和设计人员反复沟通、论证。最终,对他提出来的修改意见,参与设计的专家和大学生无不佩服有加。

  老万的老伴儿有偏瘫后遗症,吃喝拉撒全靠人照顾。自从投身到莫沟村的建设上以来,老万每天是村里家里两头跑,白天每隔俩小时就得拐回家一趟伺候老伴儿大小便,晚上把老伴儿安顿睡下了重新回村里商讨次日的工作。去年10月的一天,因和专家在一起研究图纸,他一直忙到中午一点多才回家。等他赶到家里时,老伴儿不知啥时候跌倒在地,昏迷不醒。从那次以后,老伴儿的病更重了。每次回想起那一幕,老万都愧疚不已。可谁知道,老万拿到村里给的一天工钱还不到100元,是他过去收入的五六分之一。

  同样不讲价钱的还有老万的徒弟们。去年7月份,村里准备建农村淘宝店,一共13间房,650平方米,全部要用回收的老砖旧瓦进行建设,工期短,任务重,很多工程队都不愿意接手这个活儿,正当指挥部犯愁的时候,何中胜站了出来,拍着胸脯对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说:“这活儿交给我吧,保证用最短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

  别人都说他傻,因为要用老砖旧瓦建,砖瓦的长短不一、薄厚不同,盖房的时候要一块一块挑着用,不合适了还要打磨,这样就增加了建设难度,还会拉长工期,无形中也增加了工资成本,有很大可能会赔钱。何中胜并没有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而是立马组织了近20人的工程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工程建设当中。夏日炎炎,中午正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候,其他工人都已经到点下班了,只有何中胜还拿着工具在工地里干活。

  干完了预定的活,何中胜还不满意,他有一手砖雕的好手艺,为啥不在淘宝店发挥发挥呢?他没要求增加一分钱工资,而给院子里的砖墙栏杆镶嵌上了自己一手一手精雕细琢的花砖,为淘宝小院增了色。就这样,历时3个月,全国最大的农村淘宝店顺利完工,最后一算账,因为建设难度大,工期拉长,多开了10多天的工人工资,何中胜赔了1万多元。村里人都知道他赔了钱,纷纷劝他去和村干部搞搞价钱,再多添点,可他却从来没向村委开过一次口。

  今年9月,他领命建设莫沟村口7米高、20米长的门楼牌坊,要求20天完工,资金不到位,他自掏腰包,垫资20多万元。他带的工程队不仅按时完工,还把中国最古老的龙纹、兽形刻在其中,雕梁画柱,栩栩如生。

  不懈坚守 精益求精

  万新发在建设“老家莫沟”中,活干得细发,而且个性倔强,人称“一根筋”。他常挂在嘴上的话是“粗活细做,干活不仅要干好,更要干美”。这句话,是他当工匠几十年来,一直坚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原则。

  前年洛阳市吉利区热电厂项目让万新发去铺地板砖,一共400多平方米,期间因为热电厂要提前开工,包工头就整天催着他赶工期,要求活做得大差不差就行了,但时间一定要提前5天完工,万新发却不为所动,干活依然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精益求精,包工头笑骂他是“一根筋”。他头抬都没抬,说:“我就是不想完工后,让人家指着我干的活说不中。”最终,万新发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自己加班加点干活,不仅按要求提前完工,技术员验收的时候,所有的地板砖都严丝合缝,没有出现一个空砖情况,连最挑剔要求最严格的监督员都忍不住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老家莫沟”开始建设以来,万新发更是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了进来,在工作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别人一天能干完的活,自己哪怕慢点干两天,也要做到最好,如果发现有问题,就算自己贴工贴料,也会拆了重建,直到符合他的要求。今年莫沟村赵东亮对自家的房子进行改造,请万新发来铺地板砖,完工后,赵东亮对他做的活非常满意,已经拿住工钱的万新发走的时候踩到其中一块地板砖,觉得不对劲,敲了敲发现这块地板砖打浆有点少,下面有点空,在主家都没发现问题的情况下,主动把问题说了出来,并自己掏腰包又重新给铺了一块,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说他死脑子、一根筋,但也正是这“一根筋”的工作态度,让“工匠精神”在万新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何先升,没有辜负老万的期待,他带领的工程队如今已是“老家莫沟”建设的主力,不仅承担了老苗书屋、何家大院、杏园、马记羊肉汤馆、西沃卤肉店等一个个急难险重工程、精品工程建设,而且还创造性地把古老传统的工艺与现代建筑工艺相融通,体现了古老和现代美的建筑风格。老苗书屋,去过“老家莫沟”的人都对24小时开放的这个窑洞书屋叹为观止。走进老苗书屋,阳光从十多米高的屋顶普照下来,道道七色光,打扮得书屋美轮美奂。十几米高的书屋,从外看,是一座飞檐斗拱、玲珑翘曲的仿古建筑,彩瓦瓷砖,铺设考究,线条优美。“由于要求质量高,加上高度高,脚手架要搭建二三十米。这个工程当时没人敢接。”“老家莫沟”设计团队的负责人说。专挑“急难险重”活干的何先升第一个站出来。他亲自在脚手架上走来走去,指挥建设。还与师傅老万一起研究没道道工序。每一块砖他亲自上手打磨、雕刻,20年不干的匠人又回来啦。他带领工程队不仅按时完成老苗书屋的建设,还让老苗书屋成为“老家莫沟”的一大看点。

  “老家莫沟”建设,一师六徒传承了工匠技艺。记者见到张富时,他正带着自己的几个徒弟在房顶铺瓦。他告诉记者,“老家莫沟”建设不仅让一师六徒重新走到了一起,他们还收了一个个徒弟。垛墙高手耿四清也有了自己的仨徒弟。他高兴地说,每天和泥、上墙,消耗体力最大的活没想到如今也有人愿意干、当学徒。

  “老家莫沟”建设,一师六徒还带出了一支支工程队,成为该村的一个支柱产业。 何先升、何中胜有了自己的工程队,招收的都是莫沟村民,如今向村外揽活。擅长贴青石地砖和扒砖的莫刚岭不仅带出了自己的徒弟,也带出了一支工程队。

  如今,走进莫沟,不仅有乡愁记忆、青山绿水的老家情怀,还有勤劳、质朴的一师六徒“老家莫沟”工匠班。虽然各自性格特点不同,但他们身上共同拥有的“工匠精神”将成为“老家莫沟”建设的宝贵财富而继续释放激情、演绎精彩。

  “老家莫沟”的工匠班,因“老家莫沟”而出彩,“老家莫沟”也因他们而精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