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①)
不讲价钱 爱岗敬业
“只要是老万经手的活,百分之百让人放心。”“老家莫沟”设计团队的成员这样说。正因为这样,莫沟村的每个工程,都离不开老万。尽管年已古稀,但爬房上墙的功夫,老万一点都不逊色于年轻人,凡事总往前挤总抢先干。最多的时候,十几个工程同时在建,作为总监工,他像个上足了发条的钟摆一样,绕着村子不停旋转。好不容易刚停下来喘口气,捏在手里的电话又响个不停——“万大叔,您来看看檩条这样放行不行?”“万师傅,这个窗户的尺寸这样定合适吗?”“老万哥,先来这边给这堵墙把把关吧?”忙碌的他往往是刚放下这个设计,又赶忙跑到另一个地方,刚爬完房顶,又下到地坑……一年半下来,老万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在工地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半夜三更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赶。十天里有八天都忙得顾不上吃早饭。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脑神经衰弱,时常会头晕和头疼。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他每天都需要服用大量调节神经的药剂。
老万干活,不光是苦干,更多是巧干。在“老家莫沟”建设中,专业设计团队先设计图纸,然后再交给“老万”指挥实施。一般的工程师往往都是按图作业、按部就班,可老万不是这样,他对每一处建筑大都重新结合莫沟村的地形地貌和民俗习惯作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今年春天,在建设“老苗书馆”时,老万对图纸上的一个数据产生质疑,便和设计人员反复沟通、论证。最终,对他提出来的修改意见,参与设计的专家和大学生无不佩服有加。
老万的老伴儿有偏瘫后遗症,吃喝拉撒全靠人照顾。自从投身到莫沟村的建设上以来,老万每天是村里家里两头跑,白天每隔俩小时就得拐回家一趟伺候老伴儿大小便,晚上把老伴儿安顿睡下了重新回村里商讨次日的工作。去年10月的一天,因和专家在一起研究图纸,他一直忙到中午一点多才回家。等他赶到家里时,老伴儿不知啥时候跌倒在地,昏迷不醒。从那次以后,老伴儿的病更重了。每次回想起那一幕,老万都愧疚不已。可谁知道,老万拿到村里给的一天工钱还不到100元,是他过去收入的五六分之一。
同样不讲价钱的还有老万的徒弟们。去年7月份,村里准备建农村淘宝店,一共13间房,650平方米,全部要用回收的老砖旧瓦进行建设,工期短,任务重,很多工程队都不愿意接手这个活儿,正当指挥部犯愁的时候,何中胜站了出来,拍着胸脯对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说:“这活儿交给我吧,保证用最短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
别人都说他傻,因为要用老砖旧瓦建,砖瓦的长短不一、薄厚不同,盖房的时候要一块一块挑着用,不合适了还要打磨,这样就增加了建设难度,还会拉长工期,无形中也增加了工资成本,有很大可能会赔钱。何中胜并没有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而是立马组织了近20人的工程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工程建设当中。夏日炎炎,中午正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候,其他工人都已经到点下班了,只有何中胜还拿着工具在工地里干活。
干完了预定的活,何中胜还不满意,他有一手砖雕的好手艺,为啥不在淘宝店发挥发挥呢?他没要求增加一分钱工资,而给院子里的砖墙栏杆镶嵌上了自己一手一手精雕细琢的花砖,为淘宝小院增了色。就这样,历时3个月,全国最大的农村淘宝店顺利完工,最后一算账,因为建设难度大,工期拉长,多开了10多天的工人工资,何中胜赔了1万多元。村里人都知道他赔了钱,纷纷劝他去和村干部搞搞价钱,再多添点,可他却从来没向村委开过一次口。
今年9月,他领命建设莫沟村口7米高、20米长的门楼牌坊,要求20天完工,资金不到位,他自掏腰包,垫资20多万元。他带的工程队不仅按时完工,还把中国最古老的龙纹、兽形刻在其中,雕梁画柱,栩栩如生。
不懈坚守 精益求精
万新发在建设“老家莫沟”中,活干得细发,而且个性倔强,人称“一根筋”。他常挂在嘴上的话是“粗活细做,干活不仅要干好,更要干美”。这句话,是他当工匠几十年来,一直坚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原则。
前年洛阳市吉利区热电厂项目让万新发去铺地板砖,一共400多平方米,期间因为热电厂要提前开工,包工头就整天催着他赶工期,要求活做得大差不差就行了,但时间一定要提前5天完工,万新发却不为所动,干活依然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精益求精,包工头笑骂他是“一根筋”。他头抬都没抬,说:“我就是不想完工后,让人家指着我干的活说不中。”最终,万新发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自己加班加点干活,不仅按要求提前完工,技术员验收的时候,所有的地板砖都严丝合缝,没有出现一个空砖情况,连最挑剔要求最严格的监督员都忍不住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老家莫沟”开始建设以来,万新发更是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了进来,在工作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别人一天能干完的活,自己哪怕慢点干两天,也要做到最好,如果发现有问题,就算自己贴工贴料,也会拆了重建,直到符合他的要求。今年莫沟村赵东亮对自家的房子进行改造,请万新发来铺地板砖,完工后,赵东亮对他做的活非常满意,已经拿住工钱的万新发走的时候踩到其中一块地板砖,觉得不对劲,敲了敲发现这块地板砖打浆有点少,下面有点空,在主家都没发现问题的情况下,主动把问题说了出来,并自己掏腰包又重新给铺了一块,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说他死脑子、一根筋,但也正是这“一根筋”的工作态度,让“工匠精神”在万新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何先升,没有辜负老万的期待,他带领的工程队如今已是“老家莫沟”建设的主力,不仅承担了老苗书屋、何家大院、杏园、马记羊肉汤馆、西沃卤肉店等一个个急难险重工程、精品工程建设,而且还创造性地把古老传统的工艺与现代建筑工艺相融通,体现了古老和现代美的建筑风格。老苗书屋,去过“老家莫沟”的人都对24小时开放的这个窑洞书屋叹为观止。走进老苗书屋,阳光从十多米高的屋顶普照下来,道道七色光,打扮得书屋美轮美奂。十几米高的书屋,从外看,是一座飞檐斗拱、玲珑翘曲的仿古建筑,彩瓦瓷砖,铺设考究,线条优美。“由于要求质量高,加上高度高,脚手架要搭建二三十米。这个工程当时没人敢接。”“老家莫沟”设计团队的负责人说。专挑“急难险重”活干的何先升第一个站出来。他亲自在脚手架上走来走去,指挥建设。还与师傅老万一起研究没道道工序。每一块砖他亲自上手打磨、雕刻,20年不干的匠人又回来啦。他带领工程队不仅按时完成老苗书屋的建设,还让老苗书屋成为“老家莫沟”的一大看点。
“老家莫沟”建设,一师六徒传承了工匠技艺。记者见到张富时,他正带着自己的几个徒弟在房顶铺瓦。他告诉记者,“老家莫沟”建设不仅让一师六徒重新走到了一起,他们还收了一个个徒弟。垛墙高手耿四清也有了自己的仨徒弟。他高兴地说,每天和泥、上墙,消耗体力最大的活没想到如今也有人愿意干、当学徒。
“老家莫沟”建设,一师六徒还带出了一支支工程队,成为该村的一个支柱产业。 何先升、何中胜有了自己的工程队,招收的都是莫沟村民,如今向村外揽活。擅长贴青石地砖和扒砖的莫刚岭不仅带出了自己的徒弟,也带出了一支工程队。
如今,走进莫沟,不仅有乡愁记忆、青山绿水的老家情怀,还有勤劳、质朴的一师六徒“老家莫沟”工匠班。虽然各自性格特点不同,但他们身上共同拥有的“工匠精神”将成为“老家莫沟”建设的宝贵财富而继续释放激情、演绎精彩。
“老家莫沟”的工匠班,因“老家莫沟”而出彩,“老家莫沟”也因他们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