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发现疑似一名有过医闹行为的女教师欲落户上海,随后多名市民向媒体和人社部门反映了该情况,人社部门表示,将对相关情况进行复核。目前,事件已在网上持续发酵,不少医务人员和市民都表示,难以接受有过如此行为的人享受落户政策。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云盅慢步:该事件告诉我们,做人要守规矩,不能因一时冲动做出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事,避免受到“冲动的惩罚”。
@被叫小草的小妖:这样的人,上海“容不下”。
@落雪怎无痕:不管上海是否能接受这位女教师落户,该事件都让我内心泛起了波澜:当一个人违反了“丛林法则”,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别人的包容是一种美德,但并不代表不文明者可以随意任性。
@卯日星官957: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换言之,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付出代价。公众对这位女教师落户上海持反对态度,体现了大家向往营造高素质社会的精神追求。该事件提醒全社会,要注重培养高素质市民,惩罚不文明市民。我认为,落户政策应该体现在道德层面,做到奖优罚劣,努力推进我国道德体系建设。
@风开季节: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倘若连教师都成了医闹,请问,这样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又会怎样对待医务工作者呢?抓好学习成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为孩子的思想品德负责。
@薛瑞众2016:让不文明者寸步难行,对公众确有警示作用。但是,为显示国际化大都市的包容性,我们还是应该将此事调查清楚,然后再下结论。
@工程师-作家-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我们应该给当事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一棒子将人“打死”。
@左右不言他:这位女教师能否落户上海,关键要看具体的落户政策,如果相关政策规定有“污点”的人不能落户,那么,她就应该受到政策限制;如果没有明确规定,相关部门还是应该按政策办事,不能被舆论“绑架”。
@龙在吟:医务人员和市民抵制这位女教师落户上海,只是在宣泄情绪,想办法减少医闹事件发生,改善医患关系才是根本。
@卢_星_宇:医闹和落户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相关部门不能仅凭舆论风浪就限制这位女教师落户上海。但是,该事件也提醒我们,在个人道德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中,道德素质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每一个人都应该谨言慎行,不要因一时冲动为自己埋下“绊脚石”。
@露丝独特: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的不文明行为都有可能被公众捕捉、曝光,甚至形成舆论风暴。或许这位女教师在业务水平、纳税等方面满足了入户上海的条件,但在道德层面,她显然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市民,相关部门是否需要“特事特办”,应该慎重考虑。
【下期话题】
“老漂族”
所谓“老漂族”,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家庭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生活工作的城市的老年人。当我们走进城市的许多小区、公园,总会遇到一些从外地而来,帮助儿女带孩子的老人。近日,记者走访了不少“老漂族”家庭发现,这种生活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但现实是“老漂族”这一群体依然在不断扩大。而这一矛盾的背后,更多的是儿女们的无奈。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现象,请您畅所欲言。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