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许昌、南通、扬州三市牢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
三市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经验一:大生态定位 大规划布局 大资金投入
生态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和国土、林业、住建、园林、工业、农业等各个层面。三市把保护生态环境自觉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大生态定位、大规划布局、大资金投入,换来了绿色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良好生活生产环境,换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千年古城扬州按照大生态定位要求,把持续推进实施“不淹不涝”“清水活水”工程,两个“绿杨城廓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三拆三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老小区、老街巷、老庄台、老宿舍等“八老”改造,城市体育运动休闲中心,以及让百姓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等工程,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为了水更清,扬州治城先治水,投入21亿元,用三年时间在全省率先打造“不淹不涝”城市,投入100亿元推进实施城区“活水清水”工程。同时,治污、防污、监管、涵养多管齐下,把输水沿线地区340平方公里范围划定为核心保护区,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和生态湿地恢复,一年接一年发起治污攻坚战,全力打造“清水走廊”。该市还先后投入45亿元,收购关停了484个小水厂,敷设供水主管道1500公里、支管网1.5万公里,不仅实现了城乡居民饮用水“同源同网同质”,而且区域供水实现了“不断水、水量大、压力足”,极大地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卫生质量。
为了城更绿,该市连续实施了两个“绿杨城廓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5%专项用于绿化,推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2009年至2015年,该市连片造林40万亩,市区新增绿色1112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
有“莲城”美誉的许昌,近年来,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把建设生态城、打造“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生态体系和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体系作为重大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目前,许昌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已累计完成投资54.6亿元,形成了以82公里绕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
大规划布局、大资金投入,是许昌建设生态城的成功经验。许昌聘请同济大学编制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及水系连通工程规划,聘请水利部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编制了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划。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在保证与总体规划统一协调、满足防洪、供水安全的基础上,着力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灞陵河定位为着力塑造三国水上特色景观,建设具有浓郁历史风情的沿河风光带;清潩河定位为融合市民休闲、科普教育、水生态修复、特色产业的城市生活舞台;学院河、饮马河定位为打造“与城市共呼吸”的生态之河、休闲之河、文化之河、活力之河;护城河定位为见证城市进步、彰显历史兴衰、体现汉魏故都风貌的古城遗韵;运粮河定位为再现漕运文化、彰显三国魏都风情的历史文化长廊。
经验二:全市一盘棋 上下一条心 全民一股劲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三地最成功的实践,就是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全民一股劲,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为解缺水之困,许昌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改造治理城市河道,用时25个月,完成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并成功蓄水,打造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实现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目标,形成了融三国文化、都市生态文化和魏都风情文化为一体的曹魏故都水利风景区,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许昌的水系建设之所以快,主要得益于保障有力到位,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建设、水系建设中共同遇到的资金、土地、拆迁、手续、实施主体等问题。许昌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采取的是“全市统一规划设计,分县(市)区实施建设”的模式,确保3条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协调一致、高效推进,避免出现各自为战、标准不一的局面。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多部门涉农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叠安排、互不衔接、漏村空项、配套不全等问题。
古城扬州按照生态环境建设总规划,先后成功实施了“不淹不涝”“清水活水”工程、“绿杨城廓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三拆三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八老”改造等系列工程,天蓝了、水清了、地绿了、城市变美了。扬州缘何能创造这样的奇迹?主要得益于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在“清水活水”工程建设上,水利、住建、城管、财政等部门和各城区,都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密切配合,同心协力,总投资21亿元,一年多时间,就把城区所有河道建设成了风景秀丽的“清水走廊”,并全部实行了“河长制”。去年,新一轮“绿杨城廓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全市一盘棋,一年农村成片造林2万亩,新建省级绿化示范村50个,湿地恢复面积4000亩,市区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各县(市)新增城市绿地30万平方米。
经验三:把生态福利留给百姓
良好生态,是许昌、南通、扬州三地孜孜以求的目标;碧水蓝天,是他们留给城乡居民最大的生态福利。
把城市中最好的地块用于生态工程,这是扬州把生态福利留给百姓的最真实写照。在不少地方依然热衷于兴建CBD时,扬州却提出打造CAD。CAD的载体是生态公园而不是商场,它的业态模式是市民休闲健身活动,而不是购物娱乐。扬州舍得把最好的地块拿出来建设供市民休闲健身的绿色活动区域。位于瘦西湖风景区核心地带的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篮球场、足球场等运动场地上天天人气爆棚,健身步道上满是运动健身的市民。该公园从2014年4月开放以来已迎客300万人次。与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同时开放的还有蜀冈生态休闲公园、扬子津生态休闲公园等一批生态休闲公园。从今年起,扬州还将打造廖家沟中央公园、蜀冈西峰、宝应湖、江都仙城、仪征枣林湾等六大生态工程,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天然氧吧。
南通濠河生态区坚持生态治理和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并重,打造了极具南通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国内保护古护城河的典范,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更成了南通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许昌通过投巨资建设生态城,以82公里绕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而且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好场所,真正把绿色资产变成百姓的生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