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土文庙文化回归 或现焦作国学春天
端神灯的“巫婆”
东交口村待掀“美丽面纱”
陈嘉作品入选
市万方中学 举办国学(对联)与德育知识竞赛
《远航帆梦》出版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1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交口村待掀“美丽面纱”
本报记者 王龙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东交口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村内散落着众多风貌古朴的清中晚期建筑。东交口村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自然人文景观,是南太行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古老村落之一。这里院落依势而建,石径阡陌贯穿左右,青石台阶纵横上下,原始幽静,值得好好挖掘,好好保护和开发。”11月6日,河南古村之友专家靳红军在考察修武县东交口村后说。

  东交口村位于我市修武县西村乡西5公里处,占地2.47平方公里,是两河道交汇于山口处,北临净影寺风景区,南接圆融寺,与千年瓷都当阳峪一山之隔。东交口村的传统村落选址和格局浑然天成,传统建筑与村民劳作生活天人合一,人居环境清幽宁静。

  村口路旁有一通荒岁碑,记述了光绪初年间的灾难供今人借鉴,丰年思灾年,有年想无年,在物资充裕的时期就要想到物资匮乏的日子,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临碑现存于焦作市博物馆碑廊中。

  南山梯田整体为南泉寺遗址,南泉寺在“文革”期间遭到较严重的破坏,但每块地头均有精美石刻,反映了当年南泉寺的兴盛。南泉寺由皇姑塔、佛爷洞、龙王庙等组成,72副古门墩说明该寺在兴盛时规模之宏大。

  龙王庙前保存的石刻的图案、雕刻技艺、风格,经文物部门考证为唐代石刻,由此可以看出南泉寺为唐代所建。

  村中老人说,在南泉寺中有用生铁铸造的惟妙惟肖的十八罗汉,因燕王朱棣靖难,村人为保护这一国宝把十八罗汉藏于村南地下至今未找到,成为一个谜等待破解。南泉寺石柱楹联十分显眼:御四海济苍生功能配祀,驾六龙享庶物德可参天。此对联是乾隆为北京房山一龙王庙题写。道光五年,东交口村重修龙王庙时,东交口村的先人,徒步至京,拓印回来,刻此石柱。

  东交口村内以家族形式出现的族谱、地契等都保存完好,这些族谱、地契记录着东交口村的兴盛与繁荣。

  近年来,该村村民在开挖新房的地基中发现了北宋瓷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北宋瓷器残片,具有极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

  南山山势陡峭,山上有连绵数公里的防御体系,山上的防御体系为陈赓部抵御日军所修。

  在东交口村,传统建筑形式多样,有豫北特色的土窑、石箍窑和土石楼院等,建筑用材是煅石、片石、土坯等。《云台山的58个第一》一书中记载了东交口村60余套窑院的记录,为修武县窑院之最。其中姜家窑院、李家地坑院、土木四合院、杨家土石瓦房院、楼院遗址很具代表性。杨家土石瓦房院石雕、木雕、砖雕雕刻线条图案简洁大方,风格粗犷朴实。

  在东交口村中的河道水井边上,有一个建于1958年水柜,用于将水井的水抽至水柜,以方便群众使用。水柜有防风孔,供晚上汲水、放灯使用,亦可放些杂物。

  西村人民修的“青龙洞水库灌区”工程东交口段的渠道,涵洞、水池、漕渡均保存完好。

  日前,经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省七部门对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单进行公布,东交口村入选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相信,不久的将来,风景优美、青山环绕的东交口村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