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民众,是城市的主体;民生,是稳定的基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环境改善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得到提升。
“许昌、扬州、南通三地都特别注重民生导向,始终把解决好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在我市召开的“近学许昌、远学扬州”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王小平深情地叮嘱广大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三地‘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好做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人民的美好期待,就是我们奋斗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扬州市城市建设处处体现以人为本,连续5年开展“不淹不涝”城市建设,整治了68个积水点,暴雨过后积水排净仅需1小时,高于江苏省标准,许多城市暴雨后“看海现象”在扬州市区不可能看到;同时实施了“清水活水”综合整治工程,实现了主城区主干河道活水全覆盖;还投入170多亿元,实施老城区、老小区、老厂区、老街巷、老校舍、老庄台、老宿舍、老宅子等“八老”改造。南通市政府不仅持之以恒,以更高的战略眼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群众造就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南通,而且以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为主要手段,深挖治污减排潜力,建立健全总量减排政策管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饮用水质高。
发展,不能游离于民生之外;发展,不能单纯追求效益。离开民生谈发展,顶层设计就会出现偏差,确立的目标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出现羁绊。许昌、扬州、南通三地之所以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城市环境之所以天蓝、地绿、水清,首要的是做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有助于确立正确发展的导向。城市发展、项目建设等,都需要精心设计规划,如果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做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设计规划的蓝图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发展就会提速。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有助于增强党群干群的感情。人民期待什么?需要解决什么?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从群众角度想问题、想办法,把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群众自然就会和领导干部建立深厚的感情。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有助于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干部与群众是鱼水关系,工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群众的支持。领导干部在抓工作中,如果能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发展理念中能融入群众的想法期盼,干部群众就会拧成一股绳,形成前进道路上强大的动力。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有助于夯实和谐稳定的基础。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如果能顺应群众意愿、把握社会关切,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反映的各种问题矛盾,保障和改善好民生,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社会就会和谐稳定,为干事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必须忧人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乐人民之所乐;必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必须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行事公正;必须时刻心中装着人民,脑子想着人民,行动为了人民;必须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考虑人民的意愿和期盼;必须做到工作成效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人民的评价。
干群齐心,其利断金。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勠力同心,就会无往而不胜。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