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何京辉 陈 森
“手术很成功,我的身体正在恢复,再过几个月就可以下地干活了!”近日,记者在武陟县大封镇采访时,该镇前孔村贫困户苗天喜欣喜地告诉记者。
苗天喜因骨折留下了后遗症,在大封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不仅免费治好了病,对生活也重新树立了信心。
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封镇党委、政府根据苗天喜的家庭情况,积极落实“慈善+健康”扶贫政策,多方协调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苗天喜进行了免费手术治疗。同时,积极联系该医院在大封镇开展“健康进万家”医疗救助活动,为600余人次进行了免费体检。
“慈善+健康”扶贫,是大封镇因户施策,完善扶贫机制的一个缩影。
大封镇镇长贾立新说,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封镇针对辖区贫困户,制订了“一户一策”帮扶工作方案,通过完善“私人订制”扶贫机制,有针对性地实施慈善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工作模式,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年初,该镇帮助前孔村贫困群众成立了永和种植合作社,鼓励贫困群众发展木耳种植业;在老催庄村建设怀药加工扶贫基地,很多贫困群众发展起了家庭手工业。在得知前孔村贫困户韩马七缺乏脱贫技能后,该镇积极帮助他加入该村木耳种植合作社,并承包了一个木耳种植大棚,大力发展木耳种植产业,每年有望增收2万元。
在积极开展产业扶贫的同时,该镇在辖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精准扶贫就业基地,优先聘用贫困户进入企业工作。今年年初以来,该镇在河南长江肉联有限公司、鑫诚怀药、地黄宝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全镇近300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前孔村贫困户韩马七的妻子杷迎春,在前孔村农产品加工厂找到了蔬菜粗加工工作,月收入1500元。“如今,俺家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等木耳收获时,还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杷迎春说。
“如今,该镇的扶贫机制更加完善,贫困群众可以选择更多的‘扶贫套餐’。”该镇副镇长李洪峰说,为进一步提高产业帮扶的扶贫效果,该镇还针对鹌鹑饲养、怀药加工、特色农产品种植等10余个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贴息贷款、风险兜底、产业发展指导、贷款担保等服务,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
为帮助贫困群众在思想上脱贫,该镇完善“思想+文化”扶贫机制,统筹全镇文艺资源,成立了大封镇清风岭民间艺术团,多次深入各村,以戏剧、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好政策,在全镇营造了“要扶贫,就要使精神先脱贫”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