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期间,北京快件预计将处理6000万件,高峰日一天就有2500万件,快件日处理量和派送量于14日达到峰值。国家邮政局预测,“双11”期间,全国快递业务量可能达10亿件,最高日处理量可能突破2.4亿件,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将有200多万名员工参与处理相关货物。
(据《北京青年报》)
看看相关数据,所有人都会觉得,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大门,正被互联网“钥匙”一点点打开。如果说这个市场还有什么“天花板”的话,那也只是因为一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只要解决了“短板”问题,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这么大的成交量、这么多的快件,不能不让人感慨,“创造了一个消费时点”的电商,真的不简单。但是,“双11”的成功,是否就能说明,今天的电商模式已经完美无缺,这就是人们理想中的购物模式了?答案是否定的。在看到电商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市场潜藏的风险。
人们习惯把电商的成功,归结为市场的力量,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实体商业的无力。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相对于电商在中国的风生水起,在很多国家,电商并没有这么强大的影响力。比如在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实体商业的日子其实并不差。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实体商业,使客户有很好的购物体验,而且商品价格也不虚高。以此反观中国的实体商业,不仅没有在购物体验上形成绝对竞争力,在价格上还存在巨大软肋。这恰巧成全了电商,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
电商找准了实体商业的软肋,迅速成长起来,但并不意味着电商模式没有自己的软肋。永远不要怀疑,电商的最大优势就是方便和便宜。但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肯定要往消费体验上侧重。而且,在电商的倒逼下,实体商业面临的房租、人工等成本过高的问题,也有可能得到解决。加之电商在发展中,存在着“假交易、假打折、假商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电商其实潜藏着巨大的发展风险。
对此,一些电商也看到了问题所在。比如马云就讲,“未来的新零售业需要线上和线下齐发力”。对于电商来说,要想健康成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实体商业来说,庞大的内需市场不能仅由电商打开,在扩大内需方面,也离不开实体商业的力量。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了“双11”的巨大成交量,就“一俊遮百丑”。事实上,面对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现在的电商模式还需要完善,如果电商失去了创新求变的基因,那么,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会无限放大。
马云还有一句话讲得很好,那就是“有多少人喜欢‘双11’,就有多少人讨厌‘双11’”。他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双11”,这一模式也未必是理想的购物模式。因此,就当前而言,盘点“双11”不能只关注总成交额,从顺应消费需求走势来讲,无论是电商,还是实体商业,都大有机会,需要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