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②)县、乡、村三级均制订应急预案,组建临时消防队伍,配备灭火器具,作好火情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处置。全市共组建临时消防队伍1261个,准备应急消防车552辆,车上配备灭火器具。
史上最严抓禁烧
今年三秋,我市修订秸秆焚烧行为的处罚问责规定,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经济处罚及执纪问责新规:在省政府扣除50万元的同时,再追加处罚50万元,对焚烧秸秆的个人处罚500~2000元,并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明确执法主体,确保执法到位。
为了强化网格管理、增强责任意识,我市逐级召开会议,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实行四级分包责任制。实行点片结合,通过设立固定观测点、组建流动巡逻队,确保监管无死角。通过领导查岗、签到、手机微信定位等方式,落实人员在岗在位情况,确保每一块土地都有人监管。利用科技手段,下发《关于开展秸秆禁烧视频监控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市设立“蓝天卫士”视频监测点228个,实现了重点区域全覆盖。三秋期间,各地通过“蓝天卫士”监控,共发现秸秆焚烧隐患221处,均得到快速处理,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严格督导检查,保持高压态势,是最严抓禁烧的又一个特点。市禁烧办成立了由市委农办、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农机局、市林业局、市移民局、市调水办等部门一名县级领导任组长,市直单位14名科级干部为成员的7个督查组,采取分包县(市)区、三天一轮换的办法,全天候、全方位、分区域对各县(市)区禁烧工作进行明察暗访。督查期间,本着“有烟必查、逢火必罚”的原则,做到不放过一处烟、不瞒报一把火、发现火点一查到底、如实登记上报。各县(市)区也抽调人员成立秸秆禁烧督查组、巡逻队,深入田间地头,坚守一线,以区域或地块定人,保证秸秆禁烧工作全覆盖、无遗漏、无死角。温县成立公安、环保、森林公安、气象4个执法督查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起到了显著的督查效果。全市共设立禁烧观测点3200多个,出动巡防队员1.9万人。三秋期间,针对督查中发现的个别乡镇(街道)重视程度不够、措施落实不到位、隐患清理不及时等问题,通过市督查组现场交办、市禁烧办书面下达整改通知书等方式,督促各地认真履职尽责,落实好禁烧工作措施。
疏堵并举抓禁烧
增强农民群众的禁烧意识,清理焚烧隐患,加强综合利用,狠抓源头治理是禁烧的关键。
为了使禁烧意识深入人心,我市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市县两级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乡村通过发放《致农户的一封信》,在主要路段、街道、田间地头悬挂宣传横幅、彩旗和张贴标语,出动禁烧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宣传报道禁烧工作的意义、主要做法和典型事例以及焚烧秸秆所应负的法律责任,形成立体交叉的禁烧宣传网络。全面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在校学生向家长进行禁烧宣传,发放禁烧秸秆告知书或承诺书,由学生家庭成员签字认可,真正使禁烧宣传深入千家万户,还通过短信、飞信、微信等方式宣传禁烧。三秋期间,全市共进行电视宣传620多次,报纸宣传30余次,出动宣传车1600多辆,张贴标语27.2万条,悬挂横幅2.1万条、彩旗10.8万面,发送禁烧短信、微信20余万条,禁烧工作深入人心,禁烧的有关规定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我市突出问题导向,采取多种措施,彻底清理焚烧隐患。在重点区域管控上,我市通过排查将隐患较多的地方作为重点防控区域,将存在薄弱环节的乡镇(街道)作为重点监管对象,从县直单位选派人员进行重点分包,并加派巡逻人员数量、加大巡查频次,切实做到严防死守、看紧盯牢。积极实行台账管理,通过逐村逐地块的细致排查,紧盯沟渠、村边、地边、垃圾场等重点区域,建立隐患清理台账,对玉米秸秆、苞叶乱堆乱放等问题实行对账销号,对清理出来的玉米秸秆、苞叶等实行集中掩埋,彻底消除焚烧隐患。示范区苏家作乡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玉米苞叶实行市场化、商业化清运,指定专业保洁服务公司每天清运玉米苞叶,并积极与辖区内的几个饲养企业结合,对清运的玉米苞叶采取和秸秆混合青贮、单独存放的办法,作为牛羊的优质饲料,实现了玉米苞叶的生态循环利用。
加强综合利用,狠抓源头治理。我市在做好秸秆禁烧综合防控的同时,以机械还田和秸秆青贮为重点,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引导联合收割机手和农户加装秸秆粉碎设备,采用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开展机械收割,严格作业标准,做到还田和深耕配套实施,确保还田质量和整地效果。积极推广剥皮摘穗型玉米收获机,大力实行玉米光穗出地,玉米苞叶实现了就地粉碎还田,今年出地玉米苞叶较往年减少三分之二左右。重点推广秸秆饲料加工调制、全株玉米青贮、秸草搭配饲喂等养畜先进实用技术。全市种植的196万亩玉米,直接还田172万亩,青贮58.2万吨,全株青贮玉米秸秆23.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