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娇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耀眼夺目的光环,但凭借一颗对环保事业执着追求的心,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就是市环境监测站质保科助理工程师马志刚。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样几个数据:他在市环境监测站工作14年,其中10年从事大型仪器操作、重金属分析化验工作,还有8个月的环保技术援疆经历;在质保科工作的3年里,他外出采样400余次,每次行程200多公里,足迹遍布焦作市区和六县市。
2002年,马志刚大学毕业后,来到市环境监测站水污染源监测科工作。“进了环保门,就要做好环保人。”他暗暗下定决心,为保护环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013年3月,作为焦作市环保系统的代表,马志刚被推荐参加技术援疆工作,他满怀激情地踏上了前往新疆哈密的列车。
朋友问他:“你为啥要跑去援疆,那么辛苦干什么?”
“单位推荐了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组织上的信任。”马志刚笑着回答。
新疆风光秀美、景色宜人,马志刚原以为援疆之行会十分有趣,到了哈密后,他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戈壁风沙大,昼夜温差大,日照强、雨水少,气候干燥。”恶劣的自然条件,对马志刚来说是不小的考验。此外,饮食上的差异、作息时间的差异等,都是他必须克服的困难。从事监测采样工作的环保人员,经常要跑数百公里的路程,穿过人烟稀少的戈壁荒滩,甚至要面对突如其来的6月飞雪,这样的工作环境是马志刚以前无法想象的。
“8个月的援疆经历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志刚说,“新疆的监测条件很艰苦,不是在戈壁滩上跋涉,就是在崇山峻岭间攀登,但新疆环保人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援疆归来后,马志刚换岗到质保科,主要从事外出采样、资质认定、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工作,对企业排污进行抽查暗访,协调解决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各类纠纷。
“小马,你准备一下,一会儿配合市环境监察支队的同志到企业暗访排污情况。”今年9月的一天,已经下班回家的马志刚接到了站领导安排的任务。他草草吃完晚饭,简单向家人交代几句后,立即赶到单位。
20时30分,暗访队出发了。在博爱县一家砖厂检查时,马志刚摸黑爬上几十米高的烟囱,检查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爬烟囱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只要能守护碧水蓝天,我再苦再累都值!”马志刚说。
每次暗访,马志刚都认真采集水样,按要求添加固定剂,填写现场记录。“水样作为分析数据的源头,采集时容不得半点马虎。”有一天晚上暗访,马志刚先后赶到中站区、博爱县、沁阳市,次日1时回到单位后,又紧接着对水样进行编码,直到3时才回到家中。
“采样、分析可不是轻松的活儿,又苦又累,但马志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总是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他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监测站每一个人学习。”市环境监测站党支部书记王西岳说。
记者手记
环境监测是一项平凡的工作,但当我们站在蓝天下,看着天空白云朵朵,呼吸着新鲜空气时,我们应该向马志刚这样的环保工作者表达敬意。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使焦作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在采访中,马志刚说自己的工作其实很单调很枯燥,但在这种单调枯燥背后,有他14年的坚守,有他对环保事业的不懈追求。在市环境监测站,像马志刚一样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他们奋战在环保一线,顶酷暑、冒严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波在河流旁、厂矿内,为人民守护一方净土,守护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