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韩愈故里:一个古村的“死”与“生”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2016 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愈故里:一个古村的“死”与“生”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卢 刚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去年春节,村里的人都回来了,全村人拍了一张全村福,约定以后每年春节都拍一张。 李 子 摄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在消失。

  “韩愈故里”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正好坐落在工业集聚区中间,“被消失”似乎将成为它唯一的归宿。

  一次偶然的机遇,逆转了它的命运,使这座已经列入拆迁计划的古老村庄逃脱了死亡的命运,走向新生……

  苗建民坐在记者对面,满面欣喜。

  这个28岁的小伙子现在是孟州市莫沟村一家淘宝店的负责人和一家农家乐的老板。提起生意,他显得踌躇满志。“淘宝店光6月1日到18日就卖了30多万元,今年全年额度超过百万元一点儿问题没有。”不光淘宝店挣钱,就连今年10月1日赶工期勉强开业的农家乐生意也不错。“十一黄金周期间每天有1000多元的利润,平时周六、日也不错。”他笑呵呵地说。

  苗建民是土生土长的莫沟村人,他大学毕业后留在外地工作,每月有近5000元的收入。如今,苗建民辞掉了工作,妻子也把经营10多年的服装店转手,一起回到了老家——莫沟村。

  莫沟村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孟州市,就像它村名的谐音一样“默默无闻”,是我国成千上万个村庄中的一个。虽然有一些明清时期的窑洞,但大都废弃破败;有技能的人都外出谋生,出去的年轻人也多不愿回来;更不幸的是,它还坐落在工业集聚区中间,在人们看来,村子被推平将成为它唯一的归宿。在当地2014年的规划图中,莫沟村也的确被“抹”掉了。

  一个偶然的机遇,它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由死到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墓地距莫沟村3公里。一个人遇到伯乐,命运就会改变,一个村也是如此。

  与现在的欣喜截然不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苗建民的心情都很沮丧。

  他的沮丧来自于父亲的一个电话。2014年年初,他正在单位忙碌,电话突然响起,父亲告诉他,莫沟村要被整体拆迁啦,推平了建厂房。

  “我的老家要没啦?”他一时无法接受。那个叫莫沟的小村,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初中、读高中、念大学,书越读越多家越离越远,但是那个叫老家的地方一直在他内心深处隐藏着——在梦里、在想家的时候,他就会想起儿时睡过的窑洞、想起和小伙伴疯玩的沟沟壑壑、想起陵下那条汶水河、想起夏天和小伙伴光着屁股在河里戏水……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默念一首诗,作家凤川写给莫沟村的,他很喜欢——

  “当我老了/心无旁挂/带上厮守一生的她/去莫沟老家/远离喧嚣与繁华/觅一处窑洞住下……”

  “那里是我的根,每当我倦了、累了,就会回来,和爸妈说说话,到河边散散心,就像小鸟归巢一样。如今,巢要没了……”苗建民说。

  莫沟村北依太行,南滨黄河,系太行山前丘陵向黄河平原过渡地区,村内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沟,村西有汶水河贯穿南北。村民依托地形地势,在陵畔、沟边挖窑洞而居,至今遗留窑洞共183孔,其中131孔为明清时期窑洞。

  莫沟村可以说是南太行窑洞文化的代表,有一句谚语为证:“贵客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土窑好似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

  莫沟村还是一个古老的小村庄。传说元末明初莫家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至此,繁衍生息,形成了这个小村落。这里人文景观丰富,村里流传着清朝同治年间劫皇纲、抗日期间打鬼子等许多故事。如今,村子南头还留有一处被日本鬼子烧毁的残垣断壁,被村民称为莫沟村的“圆明园”,默默记录着那段屈辱的历史。

  而这一切都将在城镇化的大潮中灰飞烟灭,连同“莫沟”这个名字一起消失。

  莫沟村所在的孟州市,是焦作有名的工业强市,产业优势十分明显。为了工业发展,孟州市规划了面积近3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园区是河南省十强。这里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化工、毛皮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是全球最大的发动机气缸套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羊剪绒生产基地。

  与工业化高度集中、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位于工业园区内的十几个村庄。莫沟村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四周又是蓬勃兴起、快速扩张的工业企业,颓废衰败不可避免。2014年,莫沟村被列入整体拆迁计划之中。

  10多年来,大量村庄消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莫沟村也即将成为其中之一。

  就在推土机轰鸣声即将响起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写下这段话的韩愈正是这个地方的名人,他的墓地距莫沟村3公里。

  一个人遇到伯乐,命运就会改变,一个村也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10月24日,面对记者,孟州市委书记李英杰说,“总书记的话让我们豁然开朗,作为基层组织应该积极落实中央和总书记的指示,探索农村留住青山、系住乡愁的路子。”

  先找出症结,再对症开方。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生态失衡、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精神缺失”四个突出问题,孟州市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修复三实现”的思路:修复乡村生态,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

  2015年4月,经过反复考量、多次筛选,孟州市决定以莫沟村为试点,以“一修复三实现”的思路进行建设,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探索农村发展的方向,然后在全市复制、推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对于莫沟村的建设,孟州市特别强调:既不能走大拆大建、逼农民上楼的老路,也不能走整体搬迁、消灭村庄的旧路,而是要探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同时,还要用本村人搞建设,用本地的建筑材料,土地只租不卖,一切改造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到首位。

  为此,孟州市聘请了4家知名的乡村建设设计师团队,由今年50岁出头的鲍国志牵头。鲍国志早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多年来一直从事乡村设计工作。他一直有个梦想:“修复农村生态,让人才回乡,让财富归田。”2015年4月,他带着团队来到莫沟村,一年多来,他一直吃住在这里。

  在全面摸清了莫沟村民俗特色、区位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师们量身定制了一幅“老家莫沟”规划蓝图:把莫沟由北至南、由高到低规划设计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最上层为村民居住地,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色商业一条街和村民返乡创业淘宝服务点。中部依托地貌和保留的窑洞以及明清、民国民居,着重修复传统建筑,改建地坑窑洞,传承农耕文化,再现古村风貌。同时,发展窑洞宾馆、高档民宿等。最下端着力实施生态保护,改造汶水河水系,进行湿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

  通过修复、改扩建,早已废弃的明清古窑洞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窑洞民宿宾馆、老苗窑洞图书馆、席家布坊等多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建筑纷纷落成,让游客触摸耕读文化、寄托乡情乡愁。

  记者走进一个名叫“杏园”的窑洞院落,这里已经改造成一个宾馆。一孔洞窑是一个标间,床柜摆设、灯光效果,与宾馆房间一样。窑洞的尽头是两个小空间,一间是淋浴房,一间是厕所,简单实用。原生态的墙壁土质斑驳,用手一摸却不沾土。原来,墙上涂了一层黏合剂,既固定了土质还不影响墙壁的透气性。外面秋风萧瑟,洞内却温度适宜,根本用不着开空调。关上屋门拉上木栓,院内声息骤减,透过上方窗户,泻下一片亮光,屋内更显静谧。

  按方治病

  四个方子“医活”莫沟:改造厕所处理污水垃圾修复生态,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多种投融资经营机制保障共同富裕,开办“大讲堂”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

  生态环境恶化,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前的莫沟村也不例外。修复生态是基础工程,也是第一个方子。孟州市委、市政府在莫沟村推行了一场以“改水改厕垃圾回收”为重点的生态革命。

  熟悉北方农村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厕所一般都是旱厕,又脏又臭、蚊蝇滋生。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农村工作时说,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在考察了各地的解决方案后,一项专利技术进入建设者的视野:不但投入是一次性的,维护成本还很低,具有可推广性。如今,莫沟全村农户都对旱厕进行了“三格化粪池为主、双瓮漏斗式为辅”的改造,村民全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无害化厕所。

  记者在一户村民家中看到,厕所分小便池、蹲便和坐便,十分干净卫生。莫沟村每一户院落,房前屋后都有一块地,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成了有机肥,被村民直接施到地里。

  房前种花,房后种菜,叶落沤肥,蚁蚓繁忙。这才是他们心目中的莫沟。

  村民的生活污水经过管网收集,输送到污水检查井,经过一、二级沉淀池,分级沉淀预处理后,进入碎石床,再经过砂砾石填料层过滤,进入湿地处理系统,最后通过湿地蒲草等植物根系吸收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同时,吸收水中的氨氮等物质,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后排入河床。该处理工艺简单易行、费用几乎为零、处理效果明显,非常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

  对于棘手的垃圾处理,设计师团队提出了“垃圾不出村”的口号。他们在村里专门设立了垃圾分类点,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在垃圾分类点,记者看到,可回收的诸如纸盒、塑料、玻璃等都分类归置,由专人收购。对于厨余果皮等可降解垃圾,专门建了一个沤粪池,最终转化成有机肥,而剩余的垃圾则由旁边的焚烧炉焚烧处理。

  走在村里,记者发现脚下的路面有些奇怪:既不是柏油路,也不是青石板,而是零碎的青砖——原来,设计师用的是建筑剩余材料,既节约了成本,又融入了环境。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村里的垃圾桶竟然是“水缸”。一个个或大或小,或胖或瘦,成双结对地站在门口街边,一个是可回收一个是不可回收,吸引眼球却一点也没有突兀之感,让人感慨设计者的匠心。

  为了修复生态,他们还改造了陵下的汶水河水系,引进上游水源,建成了储水量100万立方米的汶水湖。记者看到,湖畔栽种的柳树、桐树已然成林,呈现出陵湖相依、树水相伴的乡野风情。

  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努力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是第二个方子。

  如今,莫沟人用上了天然气、喝上了自来水、坐上了公交车,还建成了图书馆、敬老院、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尤其是阿里健康村级网络医院在莫沟正式上线,村民通过网络可以向北京、武汉、郑州等100多家医院的专家咨询问诊,享受到快捷准确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以村、县、省三级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机制正在形成。

  实现共同富裕是目的也是第三个方子。 村里采取众筹方式筹资成立股份公司,村民按人头入股,以现金或承包权、房屋、树木等实物入股,年底按股分红,该公司股金为2800万元。莫沟村形成了公共设施由财政项目资金投、集体经营设施由公司融资投、村民自办项目由民营资本投的多种投融资经营机制。

  这里的村级淘宝店有13间房、650平方米,吸引了苗建民夫妇等一批村民返乡创业,将当地的农副产品销售到全国,也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买到全国的商品。今年,甚至还有村民通过淘宝店买了一辆哈弗H1型汽车。

  走在莫沟村的街道上,你会看到茶馆、酒坊、磨坊、照相馆、家庭旅馆、农家餐馆、手工工坊等特色店铺,这些都是村民开设的,为当地群众、游客和工业园区从业者提供服务。

  村干部还引导贫困户从事卖水、卖凉皮、卖手工面等力所能及的小生意,使其通过自身劳动脱贫致富。同时,吸纳外来资金到村里投资兴业,莫沟村已逐渐成为创业创新的新平台。众筹公司赢利分红和共享经济带来的效益,让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是第四个方子。

  莫沟村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村东头有一栋6间土坯瓦房连在一起的连体建筑,大门上挂着“和睦家园大讲堂”的牌匾,这是村里原来的粮库。推开门板,一脚踏入,青砖长凳,泥墙木梁,可一转身,墙上却挂着投影幕布,声光电设备俱全,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厅。周围陈列着许多相框,一张一米多长的大合影最是显眼。原来,这是全村人的大合影。

  “去年春节,趁着人都回来了,我特地赶过来拍照。”当地一位摄影师告诉记者,“那个场面真是感人啊!全村人都到齐了,扶着老的,牵着小的,多年不见的朋友打着招呼,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这个在农村难得一见的场景被定格,展现在游者面前。摄影师说,以后每年春节都会来给莫沟拍一张全村福。

  每周六晚上,村民们就将“和睦家园大讲堂”挤得满满当当,听优秀国学讲师讲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每次讲完课还有分享环节,村民们结合学习心得,说说心里话,道道村里事,聊聊家长里短,调解你是我非。

  每个来到“和睦家园大讲堂”的人都会看到一个个子不高、50岁左右的妇女,她永远笑着接待每一位来客。她就是这里的义务播放员万玲。

  村里人都知道,万玲以前可是个有名的“厉害角色”,但是自从开办大讲堂以来,她每期都听,听完还结合自己的感受再给大家讲。如今,她不但特别孝敬90多岁的婆婆,还成了村里热心的志愿者。

  面对记者,她有点腼腆地说:“感觉讲得可好啦!通过学习,知道了感恩,知道了礼仪。”

  莫沟村的做法引起了焦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市委书记王小平,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和市委副书记姜继鼎等领导多次来莫沟村调研,并在此召开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焦作全市推广莫沟村的经验。

  众鸟归巢

  谁会知道“幸福甜品店”的前身居然是一处破败不堪的羊圈!回乡开店的吴芳笑着说:“在家里同样能挣钱,谁不愿意回来呢?”

  俗话说,花若盛开,蝴蝶自来。崭露头角的莫沟已经开始吸引周边大量的游客,仅国庆节就来了近6万人。

  修复了农村生态,鲍国志“让人才回乡,让财富归田”的愿景也正在实现。许多从村里走出去的人纷纷带着多年的积蓄回来创业。苗建民就筹集30多万元把家里的老宅改造成了农家乐。他说:“我一直在寻找一件值得用毕生精力去做的事,在外闯荡这么多年才发现,其实它就在老家莫沟。”

  今年70岁的万军精通民俗建筑的营造技艺。他16岁就跟着师父学习手艺,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好工匠。多年来,他一直凭借自己的手艺在外接活,收入不低。如今,他回到村里,担当起莫沟建设的技术总指挥。

  “木匠看尖尖,瓦匠看边边。干砖不上墙,湿木不做门。”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忙着指导盖房。不但自己回来,他还把两个儿子也叫回村来发展。大儿子万宏杰和儿媳周菊敏一直在孟州市里干批发生意,如今花12万元改造了自己的宅院,准备做生意。二儿子万宏举一直在外搞运输,如今也花14万元改造了宅院,准备做餐饮和住宿。

  莫沟村还有一家特别的小店——“幸福甜品店”,从外面看是厚厚的土坯墙,进去才发现还有一层砖墙;两侧每隔数米就有窗户,采光很好;尽头是投影幕布,二三十人开个小会不成问题。可是,墙上的照片却“泄露”了天机——甜品店的前身居然是一处破败不堪的羊圈。

  这是65岁村民王珍珠的“杰作”,她说服一直在外跑运输的儿子回村创业,投资18.7万元,不仅把羊圈改造成甜品店,还将猪圈改造成咖啡屋。

  26岁的吴芳多年来一直在四川绵阳开鸡排小吃店,一个月前她将店搬回了老家莫沟。她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125元。她说每周五、六、日生意最好,一天就能卖五六百元。

  吴芳的妈妈李玉珍平时就在村里卖凉皮,就是她打电话坚持让女儿回来的。

  “我妈妈自己卖凉皮,最知道生意好坏吧,”吴芳笑着说,“在家里同样能挣钱,谁不愿意回来呢?”

  “是的/当我老了/走不动了/我们哪儿也不去/就在莫沟住下/这里是心的归隐/这里是梦的老家。”

  作家凤川的诗最后写道。

  标题书法:田立杰

  (本文原载于11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