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没有城市的成功崛起,就没有一个地方的真正崛起。
许昌、南通、扬州三市,所到之处都是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游园、绿地、水系、景观遍布城市,特别是南通的濠河风景区、扬州的宋夹城体育公园、许昌的城市水系等生态环境让人叹为观止。生态环境虽然受气候、地理等条件影响较大,但巨大的差距背后,更多地反映出我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反映出产业层次较低、发展方式粗放的现状,折射出大气污染防治和“污染围城”集中整治任重而道远。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就要围绕“四个焦作”,实施“六城共创”,打造中原明珠,让焦作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
三市经验:高起点规划 大手笔投入 高标准建设
许昌、南通、扬州三市,把城市建设作为拉动投资、扩大消费、催生新兴产业、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举措,依托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城市元素、发达的水系脉络,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既保证了当前经济发展速度,又为长远发展筑牢了根基。
从考察的情况看,许昌、南通、扬州三市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形象靓丽,城市品位高雅,城市承载力、吸引力、辐射力很强,为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动能。
近年来,许昌、南通、扬州三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健全完善,辐射集聚力强劲,发展到了生态宜居宜业的层次。2015年,南通市、扬州市城镇化率均达到62.8%,高出我市7.9个百分点。
许昌的城市水系,三年工程两年完工,累计完成投资54.6亿元,形成了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湖泊、4个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水生态美景。同时,积极推动水系周边综合开发,全市具备开发条件地块净增值达90亿元,走出了以城市建设带动三产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路子。南通建成了150多公里的高架路网,构建起了国内地级市首屈一指的立体交通体系;围绕保护、开发、建设千年古护城河,积极打造形成了“水抱城、城拥水、城水一体”的特色景观。扬州以建城2500周年为契机,实施了瘦西湖活水工程等一批项目,建成了李宁体育公园、宋夹城体育公园等一批特色主题公园,近三年,城建投资1480亿元,城建工程数量、体量和投资额超过前十年之和。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必须刚性执行,不能有回旋变通余地。扬州市对执行规划非常严格,坚持如果要修改规划,就要经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凡是调整规划的容积率,必须上政府常务会,顶住各方压力和干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扬州还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基础设施后功能项目、先产业打造后商业开发”的理念,瘦西湖核心景区鼓励放气球保护天际线,成为保护城市规划建设的“护身符”。扬州甚至规划了30余块、近300万平方米的永久性绿地,成为城市“绿肺”。“十二五”期间,扬州没有发生一起房地产土地出让问题,房地产项目没有一个调整容积率,共有5次想调整规划的提案,但都没有通过。
对标先进,加压奋进打造“新引擎”
焦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厚重、文化灿烂,但我们的城市建设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极不相称,城市规划千篇一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管理亟待提升。城市建设方面的差距是最直观的,与扬州等三市相比,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层次不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城市规划上,我们定位不高、档次较低,没有“城市设计”的理念,与扬州“不唯大只唯特”的理念不能同日而语,在城市功能分区、新区建设、老城改造等方面缺乏前瞻性。回顾焦作城市发展,规划好的地方,如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黑川纪章编制的山水园林城市概念规划,却落实得不够好;规划不合理的地方,引发了当前交通拥堵、建筑短命、千城一面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规划到的地方,违法用地、违章建筑频发,依法治市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上报多年没有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存在只评审不审批、只审批不执行等问题。规划执行不到位是影响我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道路挖挖填填、建筑拆拆建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城市规划甚至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更为严重的是,违法用地、违章建筑遍地开花,刚露头时不打,一旦形成既定事实又不了了之。据了解,前两年我市曾大力整治“双违”,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来偃旗息鼓、半途而废,导致“双违”现象死灰复燃、变本加厉。
城市建设上,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市区交通不畅,集中供热率低,黑臭水体没有解决,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强,游园绿地不多,特别是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迟迟未动,60个城中村、25个棚户区改造任务艰巨,南水北调总干渠城区段绿化带和改造提升工程严重滞后等。我市之前的城市建设,在以人为本、把老百姓需求放在第一位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老区陈旧、新区不新,断头路多、“毛细血管”不畅,市政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城市功能不健全,特别是示范区的人口吸纳能力与兄弟地市相比,差距较大。比如道路体系不完善,至今没有城市环路,大车货车穿城而过,不仅压毁路面还带来大量的扬尘污染、噪声污染;道路维修不及时,坑洼不平,晴天沾土、雨天踩泥;断头路多,造成城市拥堵,居民生活十分不便;综合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发展,“马路拉链”现象时有发生。中心城区主要断头路多达13条,这些“毛细血管”不畅通,必然会带来“供血”不畅,引起更多的城市疾病。之前我市多次提出要打通一批断头路,但这项工作几乎没有进展。如山阳区新丰一街向北延伸,长不到700米的路段竟然修了近半年仍未完工。
城市管理上,我市缺乏“大城管”的理念和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是城管部门跳“独脚舞”,没有像扬州那样“五位一体、联合巡查、综合执法”的大城管模式,没有调动起更多的优势力量,占道经营、露天烧烤、非法广告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焦作历史文化悠久,是太极拳发源地、竹林七贤聚集地、“四大怀药”原产地。焦作是我省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有全省第一所高等学校、第一条铁路、第一个发电厂,是全省最早供应自来水、最早使用电灯和路灯的城市。过去,我们对历史传承和文化保护做得不够,整个城市缺乏历史文化气息,与城市底蕴很不匹配。就拿太极拳来说,城区有关太极拳的符号非常欠缺,与登封市处处体现少林寺,甚至发展成为少林经济不可同日而语,也与我市打造世界太极城的目标定位极不相称。
结合实际,加快城市建设转型提升
城市环境品质决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当前,我市城市发展已到了必须加快转型提升的重要节点。要全面落实城建“1+N”政策体系,加快城市改造提升,有效解决城市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问题。
强化规划引领。围绕实施“六城共创”、打造中原明珠,以高品位的城市定位倒逼规划理念转变,引领城市向宜居宜业宜养发展,引领企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努力打造现代精品、创造未来遗产。同时,健全规划委员会制度,严格审核把关,严肃规划执行,开展城市违法建筑专项治理,切实维护规划权威。
推进改造提升。要以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中心城区外环路规划建设和断头路打通,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尽快解决东西不通、南北不畅、环线不环等问题,打造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城市路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快推进集中供气供热、黑臭水体治理、南水北调总干渠城区段绿化带建设等工程,不等不靠、多头并进,主动对接、招大引强,全面启动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服务业两区提升项目,确保年内破题,努力实现三年城市功能大提升、面貌大改善。
加强城市管理。坚持“城市发展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建立大城管体制,落实网格化管理,加快“数字城管”和“智慧焦作”建设,扎实抓好“双创”和“污染围城”整治等工作;同时要着力提升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生活变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坚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不动摇。依托“山水焦作、太极圣地”两大世界级旅游品牌,以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为重点,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围绕太极文化开发,加快养生产业发展,扩大旅游产品供给,重点推进修武云台山太极文化旅游项目、温县陈家沟的太极小镇和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建设;通过做大做强两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补齐旅游短板,完善产品体系,顺应大众旅游时代的多元化趋势,满足市场新需求,全力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国际旅游名城,实现焦作旅游“二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