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生活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对主要面向人类的服务机器人,在智能化、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都远远高于其他种类的机器人产品。近日,发生在深圳的“机器人‘小胖’伤人”事件,引发人们对服务机器人安全性的关注:是“设计缺陷”还是“操作不当”?行业标准与质量监管该如何跟上?
机器人会“伤人”
厂商称系“操作不当”
今年深圳高交会期间,网上热传一起“机器人“小胖”伤人”事件。一名网友在微信上发图并配文称:“亲眼看到隔壁展台进化者机器人‘小胖’没人操纵,自己突然跑起来,把玻璃展台给撞倒了,划伤一名观众,有围观群众还在那儿喊‘机器人闹事啦’。”图片显示,现场满地的碎玻璃,受伤观众被担架抬走。
随后,深圳高交会组委会发布公告:第十八届高交会1号馆1D32展位深圳展景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展台由于该展商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误将前进键当成后退键,导致用于辅助展示投影技术的一台机器人(又名“小胖”,北京进化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撞向玻璃展台,玻璃展台倒地摔碎并划伤一名观众,致其脚踝被划破流血。
北京进化者机器人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小胖”的行进速度大约每分钟10米,相当于成人的慢行速度;在外形设计方面,“小胖”身高1024mm,是不倒翁的外形。该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轻按“小胖”头部的方式使其制动。另外,“小胖”背面有SOS按钮,用户容易找到和触摸到,可通过按这个按钮或打开面罩等方式制动。
“小胖”的生产合作商——深圳新生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王韬解释,“小胖”有两套操作模式,即机器人模式和手动模式。当面罩打开,手动模式开启,机器人模式关闭,此时自动避障功能消失,只能靠人工操作。
王韬告诉记者:“当天出事的主要原因是展景公司的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误将前进键当作后退键。”王韬认为“小胖”没有安全隐患:“汽车踩油门会往前开,但也有误把油门当刹车的情况发生。如果发生事故,能把责任归结到油门头上吗?”
有专家指出,不能用“油门当刹车”的比喻来看待服务机器人问题。尽管是偶发事件,但其安全隐患绝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针对小朋友和老年人等困难群体的服务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起步”
行业标准要跟上
北京进化者机器人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机器人的动作必须符合预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目前,机器人能实现的最有自主意识的行为,是在预先设定的程序中,选择最贴近当下的场景加以实施。因此,关于机器人攻击人及相关的伦理探讨,还为时过早,目前的服务机器人还是低端化的机器人。
北京进化者的另一合作商深圳展景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姚毅认为,所谓的机器人,其实就是在机器中内置搜索、语音识别等技术,再连上网络就能进行基本操作,“其实就和小时候玩的玩具一样”。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表示,我国服务机器人尚处于起步阶段,类似“玩具的智能化”。如娱乐对话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都是进行一定范围的单一作业。拿安全性来说,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大量的老人护工,是不是可以用机器人代替?机器人是不允许出错的,否则带来的可能是生命危险。
机器人市场升温
更好服务人类是挑战
人类为什么要研制机器人?业界看来,研制机器人的初衷是协助人类工作,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学习。
“机器人与人,可以形似而神不似,也可以神似而形不似,当前应更多研发的不是人型机器人,而是神似形不似的机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表示,尽管科技的发展会带来无限可能,但机器人要达到能与人同样的智力水平,依然困难重重。
李德毅分析,一方面,现有机器人基于的理论和技术相对独立,缺乏复杂综合的考量,比如当前能够做出一个机械手臂实现抓瓶子,但如果要同时拿一支笔,就会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现有的信息传输技术无法支撑和人一样复杂的认知能力,比如人的手一秒钟产生的信息量能达到几十个G,这样海量的信息要实现感知、传输和分析,依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樊建平认为,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未来生活的科技水平会越来越高,生活方式也将被改变。服务机器人的目标是“服务”二字,直接与人交互,为人类提供服务。这就对机器人的机械性能、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因此,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应先从“对物”开始,然后再循序渐进开始“对人”。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