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新和)11月22日,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降临怀川大地,随着气温的持续降低,群众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有没有地方的农作物和百姓受灾?市民政局在及时组织各县(市)区制订防灾救灾预案、开展摸底排查的同时,对仓库存放的救灾物资进行点验,做到一有灾情随时出动,确保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位。
近日,在市民政局救灾科,记者看到,今年冬季的救灾预案正在进一步完善,对重要部位、重要区域、重要节点,制定强有力的救灾措施。11月22日,尽管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救灾科负责人也及时抽调人员赶赴救灾物资仓库,对所有救灾物资重新进行详细点验,登记造册,分类存放,对仓库周围环境进行排查,确保救灾物资安全存放。
市民政局救灾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救灾救济事关民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随时都要绷紧救灾这根弦,把灾情减少到最低限度。据统计,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各县(市)区不同程度遭受了洪涝、风雹、干旱等自然灾害袭击,对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我市民政部门在受灾群众救助方面始终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据了解,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共下拨救灾资金702万元,主要用于解决冬春荒令期间灾民生活救助。为了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我市坚持把灾民救助工作作为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抓实抓好抓到位。一是开展摸底排查,制订救助工作方案。10月份以来,全市开始实施救助摸底排查,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坚持分类救助、重点救助的原则,将受灾群众划分为自足户、自救户、扶持户、救济户4种类型,分类排队,登记造册。在此基础上,根据救济时段和家庭经济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建立救助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把农作物基本绝收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五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等生活困难群众纳入救助对象,对因灾伤病符合大病医疗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救治,做到分类别、保重点、无遗漏,确保受灾困难群众核定准确、救助及时。二是确保资金安全,实行社会化发放。为避免救助资金在“最后一公里”偏离用途,确保救助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和阳光操作,我市所有救灾救助资金实行由银行“一卡(折)通”的方式,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三是备足救灾物资,做好基本保障工作。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库存棉被、棉大衣、帐篷等应急救灾物资一应俱全,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