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岳静)自今年6月份我市启动城区精品路段和重点部位“三重”乱象整治以来,山阳区扎实开展工作,白天抓“三重”乱象治理,晚上抓餐饮夜市治理,使一批影响市容市貌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根治。然而,在该区个别城乡接合部,占道经营等乱象出现反弹,亟待建立长效机制,进行常态化治理。
日前,记者来到定和街道定和村村口,发现这里的占道经营现象治理后出现反弹,卖菜、卖水果、卖糕点、卖猪肉的摊点挤满人行道,给过往的行人和车辆造成不便。家住附近的李女士向记者抱怨:“每天快到中午的时候,这里都会出现道路拥堵,希望有关部门能管一管。”
记者随后来到新城街道新丰二街,却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新丰二街东侧较宽阔的人行道上规范地设置有几十个摊位,商户都在摊位上经营,没有流动经营的商贩。据在此执勤的城管队员介绍,这里原来也以流动摊贩居多,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城管部门经过与当地村委会协商,决定暂时将流动摊贩集中到新丰二街东侧人行道上有序经营,待附近张庄农贸市场建好后,再统一搬迁到农贸市场内经营。
据了解,山阳区目前已建成6处便民疏导服务区,分别是瓮涧宏盛便民疏导服务区、豫通便民疏导服务区、龙源湖夜市便民疏导服务区、龙源湖公园南门便民疏导服务区、田源便民疏导服务区、艺新北瓮涧便民疏导服务区,既方便市民生活,又为商贩经营提供了固定场所。
山阳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说:“流动摊贩治理是一个社会难题,若‘一刀切’取缔违规经营的流动商贩,可能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若对流动商贩放任不管,又可能造成交通拥堵,与当前我市‘双创’工作要求背道而驰。只有坚持堵疏结合的方法,建立长效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大城管’格局,才能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