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沁阳市文艺界,有一朵美丽的“怀梆之花”,她舞台表现力极强,演绎的角色深入人心,尤其重视传承怀梆艺术,对学生要求严格,她就是沁阳市怀梆剧团资深演员赵玉清。近日,记者前往沁阳市,探寻“怀梆之花”赵玉清的艺术路。
上世纪50年代,怀梆唱响怀川大地,许多人都会唱两句。“小时候,每逢有戏班子到村里搭台唱戏,我总是规规矩矩坐在第一排,仔细观看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对怀梆演员敬佩不已。”赵玉清年幼时便对怀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6年深秋,当时有着“天下第一团”之称的沁阳县怀梆剧团招学员,赵玉清与好友范秀琴一同进入复试。“复试结束后,剧团只录取了范秀琴,但范秀琴不愿意一个人去,便告诉招生老师说,如果不让我去的话,她也不去。由于范秀琴的坚持,我才进了剧团。”入团没多久,范秀琴因吃不了苦,选择了告别剧团,赵玉清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我是农民出身,虽然有唱戏的天赋,但对专业技巧一无所知,看着别的学员进步飞快,我心急如焚。怎么办?只能靠勤奋。我每天6时起床,到打麦场上踢腿、拿顶、下腰,到河边、井边吊嗓子,严寒酷暑,从未间断,直到练出让老演员称道的‘水音’。”回忆起那段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日子,赵玉清精神振奋。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玉清得到了怀梆第三代传承人张树柱和第四代传承人李法贵的指点,入团6个月后即登台演出,出演《闫家滩》中的左桂兰。“左桂兰是我演的第一个角色,背戏词、台上走位、演员对戏,整个过程只彩排了一遍,我就上场了。”赵玉清出演首场戏即赢得满堂彩。
做演员辛苦。“以前,大家赶场演出全凭马车拉行李,我跟在马车后面从一个村子走到另一个村子,后来有了汽车,情况才稍有改善。但碰上上坡路,汽车常常抛锚,这时候所有演员都要下车推汽车,人人累得半死。”赵玉清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怀梆剧团开始走下坡路,看戏的人越来越少。没有观众就没有收入,她曾经连续3个月没拿到工资,连理发的钱都没有了。“有人劝我离开剧团,另谋生路,但我拒绝了。在我看来,怀梆艺术是我热爱的事业,我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赵玉清说。
凭着坚忍执着,凭着刻苦勤奋,赵玉清逐渐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她参演的《反西京》曾获新乡地区戏剧会演三等奖,她录制的怀梆经典唱段深受戏迷喜爱。
改革开放后,怀梆虽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市场低迷,观众寥寥,更糟糕的是,青年演员严重缺乏,剧团陷入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境地。这时,赵玉清已经退休,但把怀梆传承下去的责任感促使她站出来,为传承怀梆鼓与呼。
2009年,赵玉清被焦作师专聘为兼职教授,向学生传授怀梆艺术。目前,她已授课300多个课时,培养学生200余人,辅导学生编排了3出怀梆折子戏。从2014年起,每周五下午,赵玉清都要赶到沁阳市联盟小学和王占中心小学,教学生唱怀梆。她希望在孩子心里播下怀梆的种子,希望在这些孩子中间能有“小玉清”脱颖而出。
“我现在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办一所怀梆戏剧学校,培养更多怀梆人才,培养更多怀梆戏迷,尽最大力量让怀梆艺术传承下去。”赵玉清说。
记者手记
年轻时的赵玉清在怀梆舞台上演绎了各种角色,《天猫娶妻》里的张爱莲、《红色种子》里的花小凤、《朝阳沟》里的拴保妈……每一个人物都生动传神,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岁月如梭,流年似水,一眨眼,她已年逾古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现在,她依然心系怀梆,致力于怀梆剧种的传播发展。在怀梆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赵玉清仿佛是一头老黄牛,默默地拉着车,一直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