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8月份,省公管办出台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验收内容及标准,强调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如达不到标准,将被取消交易平台资格。10月24日、25日,省公管办对我市拟保留的7个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达标验收。11月11日,省公管办公布了河南省第一批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验收达标名单,我市温县和沁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验收。为推动我市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达标验收工作的开展,促进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从本期开始,本报开设《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巡展》栏目,对通过达标验收的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通讯员 马广营
2016年,是温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的第6年。6年来,该中心打了一个个“漂亮仗”,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并于日前顺利通过省公管办验收。6年来,该中心累计完成各类交易项目1064个,交易额31.69亿元,节约财政资金4.01亿元,增加财政收入1.81亿元。
构建体制机制
规范交易运行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正如该中心工作人员所说,公共资源交易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为此,该中心严格按照管办分离原则,规范运行体系,健全交易机制,全力提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公信力。
实行“一委一办一中心”交易模式。该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共资源交易重大问题的决策、重大事项的协调和领导工作;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公共资源交易的指导、协调和宏观管理职责,公管办主任由县发展改革委主任担任;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承担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的组织、服务及场内管理职能。同时,全县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和国有产权公开转让等交易项目全部纳入交易平台公开交易。
该中心持续调整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内设机构及工作职能。目前,该中心内设综合办公室、财务科、信息科、受理科、组织科、评审科、见证科,实现了科室主导型向流程主导型的转变。同时,业务运行实现了交易项目统一受理登记、信息统一发布、开评标场所统一安排、评标专家统一抽取、统一电子监察监控和交易资料统一保存。
无规矩不成方圆。该中心始终将建章立制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交易实际,先后制定了业务办理制度、专家抽取管理制度、保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并编印成《工作手册》,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熟记于心、严格执行,全方位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为交易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扩建交易场所
提升服务水平
今年9月份以来,为确保温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次性通过达标验收,温县县委、县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及时为该中心调剂了交易场所,并拨付196万元专项财政资金用于交易平台建设。
该中心使用资金30万元对交易场所进行上档升级改造,交易场所面积由500平方米增至1165平方米,有序划分为交易项目受理区、信息发布区、开标区、评标区、监督区、质询区、专家抽取室、专家休息室、监控室和办公区。
在功能设施配置方面,开标区设开标室2个,配置各类交易自助服务设备,其中第一开标室可容纳90余人。评标区设评标室3个,安装高清摄像头、拾音器、手机信号屏蔽器等设备,实现了音像实时监控,评标全过程可留痕迹备查。其中,远程评标室配备评标专用电脑10台。评标区封闭管理,安装了隔离门和安检门,配备了答疑对讲系统,并设置了评标专家休息区,保障了专家独立评标。同时,设专业机房,购置3套UPS不间断电源,停电期间可保障持续供电1个小时以上。
推进信息化建设
提升发展空间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近年来,该中心始终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交易公开公平公正的有力抓手,“软硬兼施”,努力打造一流交易平台。2013年,温县建设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就全部实现了电子交易,为公共资源交易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刚刚参与项目交易的某建筑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行电子化交易,严格规范,阳光操作,效率又高,令人信服!”
笔者在该中心看到,信息发布区设置了电子大屏幕和信息查询服务终端,开通了河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库抽取终端,满足了交易活动的音像、声音实时监控,能够独立使用河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库。功能区则实现了音视频监控全覆盖,专人负责管理,局域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互联。
在软件建设方面,电子交易系统与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了对接调试工作,具备了网上投标、办理进场、登记、公告、资格审查、开标定标、中标公示、招标备案、合同跟踪和计算机辅助评标等功能。同时,与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了多家CA互通互认,电子招投标全过程使用第三方认证机构签发的认证证书、签章等,项目投标报名、电子投标文件、保证金查询等交易环节信息保密,并追溯可查。